Wednesday, December 28, 2005

遇上村上春樹的古典物語

上個星期買了日本錄音的雙CD精選輯,屬於廉價系列,稱為“古典咖啡館”,錄音和收錄的曲目都不錯,包括貝多芬的《第五號交響曲“命運”》和《卡門》等,雖有多個版本,還是百聽不厭。

聽古典樂,我不是專家,但自從中學時期同學大力推薦,且拷貝幾個在小鎮買不到的專輯(都是卡帶),就喜歡上古典樂;同學錄給我的第一個卡帶就是貝多芬的《第五號交響曲“命運”》,翻錄後的錄音不怎麼樣,到底是卡帶,開得大聲總會聽得見“嘶嘶”的聲音,但仍感受到那澎湃雄壯的氣勢,並且憑此讓我得以接近古典樂的殿堂。

我記得香港某位著名樂評人說過,別因為音響不好而不聽古典樂,因為就算音響差到聲音扭成一團,好的音樂還是會令人感動,說得再對不過,不論是流行曲或古典樂,好的音樂就是好的音樂,音響好只是錦上添花,如果音樂爛,再好的音響也是“回天乏術”,而貝多芬的《命運》是其中最好的例子。

不過,中學時期並沒有什麼機會聽古典音樂,聽的主要還是民歌、新謠和一些華語流行歌曲,真正踏入古典音樂的世界,還是在20歲出頭在大專讀書的時代,買了許多CD和相關書籍,努力做了一番功課後的事。

這也讓我後來在讀村上春樹的小說時有更深刻的共鳴和投入感,因為至少村上春樹在小說里提到古典樂的時候,我可以知道和了解誰是巴哈、貝多芬、韋瓦第、韓德爾、布拉姆斯、德布西、莫札特、拉威爾、舒伯特、蕭邦和其他等。

後來的後來,我買到這張《遇上村上春樹的古典物語》,是滾石和知名古典音樂唱片公司Naxos合作推出的雙CD精選,收錄那些在村上春樹小說中出現過的古典樂,方便村上迷“按圖索驥”,進入《聽風的歌》、《1973年的彈珠玩具》、《尋羊冒險記》、《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挪威的森林》、《舞、舞、舞》、《國境之南‧太陽之西》、《發條鳥年代記》的奇異世界。

只因為貝多芬的《命運》,我想起了這些突然紛至沓來的舊事,是觸動心靈最深處的眩惑力量。

Wednesday, December 21, 2005

一生傳奇的方逸華


那天晚上觀看羅素華生的演唱會,在演唱會之前的雞尾酒會上突然聽到有人叫我的名字,原來是數年未見的老朋友,算是意外驚喜。

聊起天來,得知對方最近開了新的分店,事業幹得不錯,心里很是替他高興;見面當然也少不了聊音樂,他的重點推薦,是百代近來重新推出的28張老歌經典系列。

說來真不好意思,我真的不知道百代近來推出老歌系列,但也不急著去尋找答案,去了解這些系列到底涵蓋哪些歌手,因為許多鐘愛的歌手,早在十幾年前百代推出“中國時代曲名典”系列時就買下他們的精選輯,以葛蘭為例,當時的精裝版共有5張CD,想必重要的歌曲都已收齊,如果百代重新推出葛蘭的精選輯,豈會引起我的興趣?

因此當晚看完演唱會回家,順手把放在最上面的“百代‧中國時代曲名典”《方逸華—花月佳期》播來聽,讓方逸華的歌聲,在夜深沉的時候,穿過寂靜的夜傳進耳里,竟是如此感傷得動人心弦,尤其是聽到蔡琴後來也翻唱過的《藍色的夢》,更是無來由的一陣難過。

百代的最大寶藏,就是這些中華世界最早期流傳下來的時代曲,這麼多年來不知給它帶來多少盈利,每隔幾年就將老歌重新包裝,改頭換面(其實是換湯不換藥)的推出市場。

像方逸華,百代在2003年即再推出她的精選輯,叫《百代時代曲傳奇Vol. 6 - 方逸華》,收錄18首歌,比中國時代曲名典系列的16首多兩首歌,但少了《問白雲》和《船》這兩首名曲,主要歌曲如《花月佳期》、《藍色的夢》、《藍與黑》、《雲泥》和《憔悴》同樣收錄。

想當初知道方逸華這個人時,是從看電影中知道她是邵氏的重要人物,長大後才知道原來還會唱歌,且唱得很好,一生充滿傳奇,單是她在邵逸夫身邊40年才結為夫婦的愛情故事就足以拍成電影。

方逸華原名李夢蘭,1931年生於上海,母親是30年代上海方文露,50年代出道成為歌手後經常在南洋登台,亦是在1952年於新加坡登台時邂逅邵逸夫,自此成為邵逸夫的紅顏知己,1965年為邵氏《小雲雀》歌舞片主唱《花月佳期》一舉成名後,1969年就進入邵氏工作,毅然退出娛樂圈。

Wednesday, December 07, 2005

鈕大可的九月陽光


最近在中國某拍賣網站看到山東省有人拍賣紐大可的《九月的陽光》專輯,要價人民價550元,兌換成馬幣要275令吉,看得我目瞪口呆,簡直難以思議。

如果我把手頭上也擁有的這張專輯也賣掉,豈非也發筆小財?再怎樣,也沒有想到這張於1991年面市的專輯,拍賣價會這麼高,而且是在中國?實在懷疑,就算是在馬來西亞,知道紐大可的人恐怕也不多,何況中國。

不過,紐大可這張還不算最貴,齊奏的《冬雨》日本版CD索價更高,達850元,《命运的深渊》則要價650元。

頓時讓我更加愛護這張《九月的陽光》。

說實在的,這張專輯的錄音不怎麼樣,馬馬虎虎,但鈕大可樸素且真摯深情的聲音,卻仍然讓人感動,好的歌和音樂,無需最好的音響,同樣會讓人聽出耳油;爛音樂和爛歌,再好的音響也是枉然,一旦捉狂,不小心恐怕還會控制不住自己脾氣而摔壞音響。

錄音佳固然最好,要不然音樂本身的素質,往往比錄音更為重要,否則當年周璇或是較後的葛蘭年代的歌曲,就不會感動這麼多年,一直到現在。

鈕大可是歌手,也是製作人、作曲人,最新的身分是,他是小酒吧的老板,也是調酒師,在不到1千平方英尺的地方尋找工作的滿足感,偶而還可以上台唱唱歌,過過癮。

如果有一天你到台中,在一間小酒吧里聽聽懷舊音樂,偶爾見到有個其貌不揚,蓄起長髮的老男人在唱歌或是在調酒,唱得不錯,很能感動或是陶醉你的心,準沒錯,他就是鈕大可。

不大認識鈕大可的人,可曾聽過黃鶯鶯(黃露儀)當年唱的《來自心海的消息》、蘇蘇芮的《沉默的母親》、姜育恆《但願長醉》和林良樂的《冷井情深》等,都是他所作的曲,旋律好得很,聽過就不大會忘記。

我最喜歡他唱的一首歌,卻不是他的作品,而是邰肇玫作曲、陳家麗邰肇玫填詞,邰肇玫和鈕大可合唱的《那種神情》(收錄在邰肇玫的《憂傷以外》專輯),還有與陳志遠、陳復明、曹俊鴻和梁弘志共同譜曲的《我們》(5人的同名合輯)。

我還有一張鈕大可和陳本瑜合唱的專輯《山谷與風的對話》;說是合輯,其實是想憑鈕大可帶紅陳本瑜,可惜就是紅不起來。

Wednesday, November 30, 2005

呂方的劉家昌


曾幾何時,說起呂方,周遭的人沒有一個會說不認識的,《聽不到的說話》、《老情歌》和《甜蜜十六歲》等歌,不會唱,至少也會哼幾句。

如今說起他來,年輕一輩知道他的恐怕不多,甚至沒禮貌的,會以過氣歌手來形容他;不過,對我來說,是沒有過氣這回事的,好的歌手就像珍藏的老普洱,越陳越香。

今年距離他推出第一張專輯《呂方》剛好20年,我反復重聽的卻是10年前的專輯《非常老情歌》。

或是他之前的《老情歌》太紅,遭他一而再的引用,這張翻唱他人歌曲的專輯叫《非常老情歌》,他在2001年推出的精選輯叫《舊情人老情歌》,仿佛是怕歌迷忘記他的《老情人》,勿必要人深深記住才行。

喜歡呂方,是喜歡他的聲音,高昂平實,雖然其貌不揚,歌聲卻好過許許多多的偶像派歌手,也因為如此,才能出道20年且聲勢大不如前,仍然有機會推出新專輯。

他眾多專輯中,我特愛他這張《非常老情歌》,整張專輯的製作群和歌曲,都耳熟能詳,10首歌都是音樂奇才劉家昌的曲,填詞的都是當年紅極一時的音樂人,包括劉家昌自己、林煌坤、孫儀和瓊瑤,編曲的是錢幽蘭(她的專輯我有幾張,唱得很好)、鐘興民和王豫民,製作人是鈕大可,都是音樂界的頂尖人才。

其實是小時記憶作祟,這些收錄的70年代名曲計有《我找到自己》、《雲河》、《海鷗》、《愛的路上千萬里》、《秋詩篇篇》、《一簾幽夢》、《諾言》、《月滿西樓》和其他等,都曾是鄧麗君、劉文正、鳳飛飛、劉家昌等人唱紅街頭巷尾的歌曲,也正是我童年時期聽著長大的歌曲,《雲河》和《海鷗》更是小學老師在音樂課時教會唱的,而呂方一板一眼的唱來,果然就是復古式的《非常老情歌》。

呂方會選唱這些歌曲,也就是因為劉家昌的歌是最初感動他的歌,是讓呂方許下歌手大願的歌,而且讓他想起年少澎湃的豪情的不悔的堅持;慶幸的是,和呂方擁有相同的感動和記憶,有緣愛上同一首歌,也有緣讓他唱“非常老情歌”給我聽。

人生有無數機緣,有些痛苦,有些快樂,甚至有些苦樂難分,幸好終究有一些好歌,盛載了這些悲歡苦樂。

Wednesday, November 23, 2005

張震最好的時光


既然提到了侯孝賢的個人專輯,想起這張專輯再也自然不過,因為侯孝賢的新作《最好的時光》,男主角正好是他。

其實,算起來我是看著張震在銀幕上長大,當年他拍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時才14歲,那時我在大專念書,而5年後他拍《麻將》,我早已工作多年。

接下來,他在1997年拍王家衛的《春光乍泄》,讓我打從心底喜歡上這位年輕人,過後在《2046》、《臥虎藏龍》及一系列較後的電影,卻展現了越來越亮眼的魅力。

這些電影,一些看了,一些沒有機會看,但只喜見他越來越紅,有當年金城武初出道時的影子。

當年椰子屋在沙亞南農業公園舉辦文學聯誼會,我拿著剛買的金城武專輯給好朋友看,說他唱得不錯;朋友斜眼望了一下,看到這麼“漂亮”的男生,直認應該不會唱歌,根本沒有興趣聊下去。

金城武在幾年後不知為什麼就很紅了,也許是他的年紀漸長,男性的無窮魅力漸漸散發出來,令人無法敵擋之故。

張震的情況也是一樣,他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時的早慧雖略帶青澀,但獨特的氣質和深刻的演技,讓他獲得第28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他和數人組成的“牯嶺街少年合唱團”演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電影內的主題曲和插曲,電影原聲帶是我睡覺前常聽的一張專輯,慵懶抒情的西洋舊曲,當中多首是貓王的名曲,當背景音樂再也適合不過,比如《Why》、《Angel baby》、《Are you lonesome tonight》和其他等。

那是我喜歡和響往的六十年代。

我擁有張震的第二張專輯是1996年的《張震就是張震》,全身牛仔褲加牛仔外套,露出性感健碩的胸肌和腹肌,賣的當然就是青春加活力,那時他才拍了楊德昌的《麻將》。

這張CD是在重慶南路一家二手唱片行買的,最重要的是CD和歌冊上有他的三個簽名,是我的珍藏之一,恕不外借;賤價賣掉這張CD的人,當時應該沒有想到張震會這麼紅吧!現在應該十分後悔,或者完全忘記有過這麼一回事?

我現在最渴望的是,靜靜的看他和舒琪主演的《最好的時光》。

Friday, November 18, 2005

侯孝賢的歌


那天晚上乖乖呆在家里,為的只是觀看一年一度的電影節盛會——金馬獎頒獎典禮直播;看到侯孝賢真的高興,那種靦腆的老實人風範,在這個功利社會,已經難以見到。

喜歡侯孝賢,雖然不是他的每部作品都有機會看到,但看到總會忍不住,比如當年在台北看到他的《悲情城市》正版VCD,雖然要馬幣八十幾元,我還是毫不猶豫的買下。

對許多人來說,他的電影其實都很悶,能夠安安靜靜坐在戲院里,乖乖坐著看完絕不是容易的事;1996年,我在高雄的某家戲院,買票進場看侯孝賢導演,林強主演的《南國再見南國》,我就是整間戲院僅有的兩名觀眾之一,而且這部電影在他的作品中,節奏已算比較快。

不過,他早期其實拍了一些叫好又叫座的電影,比如《就是溜溜的她》、《天涼好個秋》、《我踏浪而來》、《蹦蹦一串心》、《俏如彩蝶飛飛飛》、《風兒踢踏踩》、《在那河畔青草青》和《油麻菜籽》等,由鳳飛飛、鍾鎮濤、江玲、林鳳嬌、陳友和其他等一連串我們熟悉的明星所主演,連主題曲都是紅極一時,幾乎人人朗朗上口。

1983年的《小畢的故事》和《兒子的大玩偶》,及《風櫃來的人》、應該是侯大導演創作風格出現大轉變的開始,善用長鏡,固定鏡位和空鏡頭等,為台灣新電影啟動了新的紀元,同時也開始在國際影展上頻頻得獎,當中《悲情城市》不只是於1989年獲得威尼斯金獅獎,奠定侯孝賢國際電影大師的地位,也為台灣電影開拓出國際影展路線,為後輩開拓了一條算是美好的道路,甚至改變了台灣著名山鎮九份的命運。

當年,那個沒有DVD的年代,一個朋友特地從吉隆坡乘搭飛機到新加坡的國際電影節,就是為了看侯孝賢的《戲夢人生》,看後又乘搭飛機返回吉隆坡。

這種對電影的熱情和熱著,如果沒有同樣經歷的人,是不會明白的;就像當年我第一次到台北公幹,只有一個晚上的時間逛街,我只到淘兒音樂,一口氣就拿了十幾二十個CD,統統都是卡帶版本都損壞的專輯,結賬時,櫃台人員還以懷疑的眼光看我,問我是不是只是試聽,結果花了我一個多月的薪水。

經驗告訴我,只要看到喜歡的,如果經濟能力許可,千萬不要錯過,否則只有後悔;所以我才會擁有這張侯孝賢的個人專輯《太陽》,就是當年看到,二話不說就買下的,尤其是看到他唱蔡振南的《太陽》、林強的《夢中人》、新寶島康樂隊黃連煜的《無緣》,立即受不了,當機立斷買下,否則,那有機會向人証明,國際大導演侯孝賢出過唱片,而且唱得很好,不輸專業歌手。


Wednesday, November 02, 2005

齊秦的紀念日


那天下午,同事要到雲頂看齊秦,問我要不要一起去,心里想到半死,無奈時間完全無法配合,只好輕輕搖頭,一回家卻立即把齊秦的幾張專輯找出來重溫舊夢。

喜歡齊秦,叛逆但又不完全背經離道,對向來循規蹈矩的我來說,就是一種吸引力和誘惑。

說實在的,我喜歡齊秦比同學遲,但卻比他們長情,至少聽到現在,張張專輯都不會放過,一些同學卻老早就放棄聽齊秦的新專輯,聽來聽去只聽《狼》和《冬雨》時期的歌。

我是從《鬥魚》這張1988年面市的專輯開始真正喜歡齊秦,之前的《原來的我》、《好朋友》、《外面的世界》和其他還是聽的,那時剛巧奏起畢業驪歌,幾乎每個人都會唱“誰能夠劃船不用槳,誰能夠揚帆沒有風向,誰能夠離開好朋友,沒有感傷。”。

過後對1989年的《紀念日》“驚為天人”,當時前所未有的音樂風格,應是他面對感情創傷而激發出的無限創意,澎湃的才情,淒美的感情反醒和追問,把抒情搖滾發揮得淋漓盡致,成為他音樂道路上的重大里程碑,也是歌壇上的不朽經典之作,甚至放在當今歌壇,也絲毫不遜色。

這是齊秦自己成立“虹”音樂工作室的第一張作品,也是他音樂生命中最好的專輯,一個他至今無法超越或等待超越的顛峰,隔一年的《愛情宣言》雖然更感人,論整體成就,還是不如《紀念日》。

《紀念日》分成兩個部分,“紀念日,現在式……”說的是:“糖果晶、剪髮日、藍色失意日…今天,在你的人生中只有一次,每張笑靨,每串淚珠,每個深深的感覺,都值得你好好紀念!紀念青春,紀念生命,每天,都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紀念日!”,“紀念日,未來式……”說的是:“明日、後日;下個世紀、下個光年…未來,總出現在你我的夢里,那時的世界可還有聯考?還有戰爭?那時的你我,可你會哭?你有愛恨?仍有煩惱?問號、驚嗎號的日子,在屬於未來的紀念日!”,兩個主題分開發展,一半歌曲談現在,另一半的歌曲談未來。

這張專輯的詞極佳,像《你是天上最遠的那顆星星》:“你是天上最遠的那顆星星,對我/我們中間隔著幾百萬的光年,今生今世已經無法越過。”;《荒》:“你懂不懂一種感覺叫做荒涼,在無垠的時間曠野上,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如此深沉緩慢而又悠長”,是李格弟的詞。

活在當下,要懂得感恩,如果遇到傷心流淚的事,就讓齊秦的歌聲舔癒我們的傷口,並且為每個日子定下紀念日,像他所唱:最初的日子、現在的日子、這樣的日子、傷心的日子、今天的日子、未來的日子,我定下一個紀念日。

Wednesday, October 26, 2005

故鄉的歌、走唱的江湖


對台語歌的喜愛,源自祖母的影響。那是聽歌初期,由於祖母對唱片行和歌壇都不熟,托我幫她買幾張好聽的福建歌。

其實當時資訊貧乏的年代,剛就讀初中的我,對台語歌怎麼可能會有太深認識,也不過是前往唱片行,隨便找幾張合輯,見到熟悉的歌名,比如《草螟弄雞公》、《天黑黑》、《望春風》、《燒肉粽》、《六月茉莉》和其他等,就買下。

每回我聽流行歌曲,祖母總會在一旁嘮叨,說開這麼大聲幹什麼,就只會吵人,只有放這些我買回來的台語歌,祖母才會默不出聲,甚至叫我開大聲一點。

那時候打下“基礎”後,聽台語歌就成為我多年的習慣。

不過,初期我只聽台灣歌謠,比如《舊情綿綿》、《港都夜雨》和其他,勸世歌之類的台灣歌除少數如《心事誰人知》,大部分就是聽不下去,而且這和“品味”無關(那是長大後才有的驕傲感)。

後來,接觸文學,接觸了一些聽歌口味較另類的朋友,反而少聽了台語歌,覺得低俗,包括《心事誰人知》。直到潘越雲的《情字這條路》面市,才驚覺台語歌也可以如此美麗,從此和各類的台語歌結下不解之緣,重新找回台語歌的根,聽了大量早年的台語歌,比如郭金發和陳芬蘭等。

後來的後來,重新覺得《心事誰人知》真是一首好歌時,是聽了創作者蔡振南的版本,歌聲唦啞低沉、厚實樸素,發自肺腑的把這首歌唱得哀痛不堪,尤其如今逐漸步入中年,在職場苦幹之際重聽,更是百感交集,無限感傷。

這首歌收錄在《故鄉的歌‧走唱江湖》專輯,整首歌除了中途出現一些簡單的鋼琴背景音樂,再也沒有其他配樂,算是蔡振南在清唱,但聽來就是令人動容和感傷,久久不能自己。

《故鄉的歌‧走唱江湖》是頂頂大名的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於1991推出雲門音樂系列的第一張專輯,交由滾石發行,聽了只會覺得實在,腳踏實地,因為這是尋根的旅程。

收錄的8首歌,有5首是蔡振南唱的,是他首次灌錄唱片,距離他創作《心事誰人知》交給沈文程唱紅已約10年;所有歌都是以接近清唱方式呈現,以二胡、月琴、鋼琴、吉他簡簡單單的伴奏,效果卻出奇的好。

最珍貴的是收錄了當年街頭走唱藝人陳達(曾為林懷民的《薪傳》舞劇伴唱)和陳冠華(台灣第一屆民族藝術傳統類薪傳獎得主)的《思想起》和《搖嬰仔歌》,為歷史留下寶貴紀錄。

Wednesday, October 19, 2005

我們心中的隱秘花園--新樂園


如果說要到外地長住一段時日,而基於特定理由只能攜帶10個CD的話,這張專輯肯定是不二選擇之一,就是中文歌壇九大才子聯合推出的《新樂園》(Peace Land)。

這張合輯收錄當年中文歌壇九位音樂創作人交出來的作品,言明“寫這些歌不是讓你爽的,我們做新樂園,是因為我們自己”。

這九位才華洋溢的音樂創作人分別為李宗盛、周華健、馬兆駿、陳昇、張洪量、張培仁、趙傳、羅大佑和羅紘武,個人都能獨當一面。

新樂園合輯里前言這麼寫:“1988年冬天,我們第一次聚在一起,談看到的人生景像,談未完成的種種夢想,談在快速變遷的時代里,如何留下不變的自己。我們決定做一件事,只對我們自己負責。對我們長久以來的夢想、渴望、懷疑和主張負責。Peace Land是我們心里的一片樂土,我們在這里拋開限制、自由狂想,只為我們在意事,說一些心里的話。”

就這樣拼發出動人的音樂火花。

對我來說,《新樂園》合輯里的每首歌都是經典,或許它們不是很紅,很多人無法朗朗上口,甚至無法躋入台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它排名第106,但這可能是因為合輯之故,音樂風格極度不協調),但無損它在我(還有很多友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除了聽歌,閱讀這九位創作人的歌手自白,也是一大享受,因為記錄他們在創作時的心情和其他點點滴滴,有的洋洋灑灑寫了數百字,最短的是羅紘武和羅大佑,尤其是羅紱武,只有一句,很性格且直接的說:“所有想說的話,都在我的歌里。”,而羅大佑的自白第二短,只說:“歌,是一種心情。她,是看得到的,人的心。所以不必多說。”,意思有點玄是不是。

九大才子當中,只有張培仁是合輯里唯一的非歌手,從來沒有出過唱片,是他的處女作,也是收山之作;當時的張培仁是滾石唱片華語事業處協理,也是李宗盛口中的“親愛的Landy,我的弟弟” ,生平就介紹在李宗盛的《和自己賽跑的人》這首歌里。

張培仁雖非專業的歌手,但其《舊情人》卻可說是《新樂園》中最動聽的一首歌,百聽不厭,奈何這是他第一次出唱片,也是最後一次,可惜異常,浪費了他的音樂才華。

九首關於Peace Land新樂園的作品,每首歌都是創作者心目中的樂園,而在我們心中,是否也有一座完全屬於自己,非常隱密的樂園?


《老情人》:張培仁


《細漢仔》:陳昇


《故鄉》:羅大佑

Wednesday, October 12, 2005

堅固的柔情、深邃的眼神--羅紘武


聽這張專輯,常常就想不由自主的跟著唱,但每次哼唱時,總會在某個段落就唱不上去,就算拉牛上樹,唱破喉嚨也不管用,總會落得咳嗽下場,但內心其實仍然十分快活,十分享受。

純粹是因為這是一把有人形容為“如果再也聽不到將會是一種遺憾”的聲音,聲音的主人名叫羅紘武,專輯名稱叫《堅固柔情》(聽說台灣的滾石最近推出復刻版)。

或許有人更喜歡他在紅螞蟻樂團(鼓手是沈光遠、羅紘武是主唱、吉他手為黎旭瀛、鍵盤手鍾興民和貝斯手魏茂煌)時期的兩張專輯,但我獨愛這張他離隊後推出的《堅固柔情》,而且是他1989年至今唯一的個人專輯。

專輯只收錄八首歌,每首歌都教人聽出耳油,老實講,他那高亢的聲音十分耐聽,張力十足,深情而不膩,聽他唱歌,只會感覺自由自在,漫天翱翔,就如他唱的《出航》:“我要揚起帆,往前航/我要張滿帆,乘風破浪。”,聽著聽著就只覺得風從四面八方的撲著全身而來,把帆張滿,就此出航,航向未知的未來。

每回聽《發亮女生》這首歌,總是會不由自主的會心一笑,想起當年初聽這張專輯時鬧的笑話,因為沒看歌詞,只聽羅紘武在唱:“今天穿得帥一點點,因為我要去看女生,喜馬拉雅在心頭……”就只覺得奇怪,怎麼看女生要把喜馬拉雅放在心頭,後來看了歌詞忍竣不住大笑起來,原來“喜馬拉雅”是“興奮難壓”。

論外型,羅紘武不輸許多歌手,絕對算得上帥哥,不是俊俏那種,而是五官英挺,唇線清楚堅毅、眼神深邃有力,看了就是讓人舒服和安心,聽了就是讓人自在奔放。

可惜就是這麼一張個人專輯,再加上紅螞蟻時期的《紅螞蟻合唱團I》和《懶惰貓》,這麼少的歌,怎麼可能聽得過癮。

幸好在許多專輯里還可以聽到他和歌手合唱的歌曲,比如和齊豫合唱的《一面湖水》、潘越雲的《此情不渝》、陳升的《憤怒與童女之舞》、王薪蓮的《Are You The Gift From God?》和其他等,還有在1989年合輯《新樂園》中獻出一首作品《永遠都不夠》。

但有什麼法子,羅紘武就是這樣低調的一個人,只肯老老實實的做他的音樂製作人(製作過那英和婷婷的專輯),但據說他近年來有點動心,不曉得最後是否成事。如果他再出新專輯,就是歌迷的最大福氣。

Wednesday, October 05, 2005

天籟之音的人生—許景淳

許景淳的聲音,是沒得彈的,用天籟之音形容也不為過。

她出道極早,和齊豫是同時期的,於1979年與黃韻玲等人組成“四小合唱團”,獲第三屆金韻獎“優勝歌手”;那個時候,能夠得到金韻獎的歌手,幾乎可以擁有一些真本事,能寫能唱,黃韻玲就是最佳例子。

不過,和齊豫不同的,雖同樣是李泰祥的徒弟,但她還是遲至1987年,推出《玫瑰人生》專輯走紅才廣為人知,並憑這張專輯奪得“金鼎獎”最佳女演唱獎,從此得獎無數,包括1991年的《真想要飛》台語專輯贏得“金曲獎”最佳方言女歌手、最佳編曲、最佳專輯三項大獎,1993年《你來自何方》贏得獲“金曲獎”最佳專輯、“金鼎獎”最佳演唱獎、最佳編曲獎三項大獎,及其他更多等。

許景淳雖然不是以創作見稱,但創作量少卻質高,比如她和陳明章合作為大導演侯孝賢《戀戀風塵》電影創作的原聲帶(陳明章、許景淳聯合作曲,由陳揚製作) ,就於1993年獲法國南特影展最佳電影配樂獎,而且還摘下“金曲獎”最佳錄音、最佳專輯製作人、最佳演奏三項大獎,証明她的創作實力,成名專輯《玫瑰人生》中也收錄她詞曲創作的《睡吧!我的愛》。

從《玫瑰人生》開始,我開始探索許景淳的音樂人生之旅,一站站的音樂風景幾乎目不暇給,一路下來,竟然擁有她的八張個人專輯,也算是大唱豐收了。

真正讓我投入許景淳的音樂世界的,是《真想要飛》這張專輯。

不要以為只有潘越雲當年的《情字這條路》的台語歌才會美麗,《真想要飛》專輯中的《春天從愛情來》同樣美得讓人愛不釋手,曲是李泰祥的作品,詞不長,幾句就把愛情說透:“春天從愛情來/愛情開始了一生/因為愛情的不能明白,必須放棄寒中的孤單/兩人緊相依/在春雨中溶化/溶化了無名的夢/醒來聽到你真實的心跳/你是天地間唯一的連繫/穿越不可明瞭的愛情/穿越不可明瞭的愛情/明白了春天/明白了春天以後。”

阿潘的《情字這條路》帶動了台語歌走向現代流行音樂,証明台語歌也能做到不像江惠那種哭腔土味,但許景淳的《真要要飛》卻將台語歌和古典音樂結合,專輯所有歌曲皆由北京音樂廳愛樂交響樂團伴奏,加上許景淳美聲派獨特唱腔,立即把台語歌帶到前人從未到過的另一個境界。

Wednesday, September 28, 2005

越咬越甜的人生,侯德健


當年未賦新詞強說愁的年代,總愛哼唱一些有關光陰逝去,感嘆歲月無情的歌曲,從李宗盛的《寂寞難耐》,再唱到馬兆駿的《那年我們十九歲》,最後就是侯德健的《三十以後才明白》。

是的,許多事情,沒有三十歲、沒有成家、沒有上班、沒有經歷失戀,就沒有可能明白;當年唱歸唱,其實並能深刻體會,如今聽來,不禁感概萬分:“三十以後才明白,想愛的盡管去愛……三十以後才明白,變化比計劃還快……誰也贏不了和時間的比賽,誰也輸不掉曾經付出的愛/三十以後才明白。”

像侯德健自己寫的“關於三十歲以後”:“曾經以為三十歲以後再也無法寫歌,唱歌的我,在三十歲前一直因《龍的傳人》盛名所累,……硬把自己逼上缺乏現實支撐的極端理想化的雲霧去,在那不勝寒的高處,一面享受鳥瞰世界的滿足,一面忍受缺氧的窒息。……幸而《酒矸倘賣無》及時出現,在半空中欄我一把,之後又在《新鞋子舊鞋子》等逐漸降低的高度當中打了幾個筋斗,終於摔在久違的現實土地,結束我二字頭的壽命。不知究竟昏迷,或在昏迷中做過多少惡夢,總之,當我醒過來睜眼一看,已是三十歲以後。”

當我們回頭看看自己的過去,是否也曾擁有相同或是類似的體驗,一些想起都會忍不住發笑的無知、痴狂,還有傻。

像我的一個好朋友,十幾年前還未30歲時,聊天時偶爾會說他不要活得太長命,45歲就夠了,剛過了三十歲時好像還曾提過一兩次(你看,這就是記憶弄人,因此別說自己記憶力好,再好的記憶力也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衰退),過後從此沒有聽說過,如今年過四十,他還在努力考取第二張碩士學位呢。

我有侯德健的一些專輯,但卻都是卡帶時代的產物,CD只有這麼一百零一張,就是這張《侯德健作品選》,收錄12首侯德健詞、曲、唱和監制的作品,但設計奇醜,要不是侯德健,絕對不會買下。

聽侯德健,一首首都是年輕人步入中年後,對生命的認知,宛如從尾端咬起的甘蔗,雖然有點費力,但只會越咬越甜,就像人生,越活越老之後,擁有足夠的智慧和人生歷練來處理人生大大小小的事物。

Saturday, September 24, 2005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龍的傳人》-- 李建復

若我只是提李建復這個名字,你可能不認識,但若我說起他唱紅的一首歌,你肯定會知道,就是當年紅極一極,幾乎人人皆曾聽過的《龍的傳人》。

這首歌當年幾乎人人耳熟能詳,主要是因為1978年美國和台灣斷交,這首歌喚起台灣人的民族情感,團結和凝聚了當年的台灣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其實,這首歌的中華情結,讓《龍的傳人》風靡全球有華人的地方,在那個沒有卡拉OK 的年代,多少學生用把吉他伴奏,就可以輕輕的唱起“遙遠的東方有一條江,它的名字就叫長江,遙遠的東方有一條河,它的名字就叫黃河……”

沒有吉他,就用輕唱的,那時候的我,只懂得長江只中國第一長的河流,黃河則是氣勢最為澎湃,河水流經黃土高原後夾著泥沙才會變成黃色,知道黃河和長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起源,但背後象徵式的真正涵意,十幾歲的鄉下孩子,怎麼可能明瞭。

最初聽的《龍的傳人》也不是李建復的版本,而是較後以民族情感和中華情懷見長的費玉清翻唱的版本。

和獨特的高音與轉音,和音質優美得相近完美的費玉清比較,李建復的聲音不算完美,但夠雄偉,唱起《龍的傳人》,足以充分表達龍的陽剛之美,和費玉清相比,完全找不到相同之處。

不過,《龍的傳人》這樣專輯,和費玉清早期的中華情懷倒是十分相似,里頭的歌曲,幾乎都瀰漫著濃烈的中華意識,比如《歸去來兮》(侯德建詞曲)、《忘川》、《曠野寄情》、《踏在歸鄉的路上》和其他等。

喜歡李建復的聲音,對珍藏的三張專輯:早年的《龍的傳人》和《夸父追日》,及1995年的《牧歌》專輯愛不釋手,只差李建復1981年在天水樂集旗下推出的個人專輯《柴拉克汗》和同年和的蔡琴合作的《一千個春天》沒能擁有,也是至今莫大的遺憾(幸好這兩張專輯今年以套裝方式重新復刻出版,內心禁不住狂喜,至少可托人到台灣購買)。

很意外的是,李建復竟然已不唱成名曲《龍的傳人》多年,但了解到台灣的政治生態,民進黨的去中國化,讓他不敢再唱,免得聽的人不高興,唱的人也不痛快,就會明白為何不再唱《龍的傳人》,尤其他目前的科技企業人身分,更不允許他唱。

Wednesday, September 14, 2005

生命的沉澱—李壽全


那一年,羅大佑首個階段的輝煌時期已過,離齊豫的《橄欖樹》更遠了,而陳昇還未出現,除了李宗盛的《生命中的精靈》,還有李壽全,推出了這張和流行歌壇完全不一樣,和費里尼電影同名的專輯——《8又二分之一》。

1986年,我生命中十分重要的一年,第一次夜歸、第一次到朋友家過夜、第一次開車上學、第一次為了吃一碗面條而在晚上開車來回趕了近百里的路到島城,太多人生的第一次,都發生在這一年。

那個時候,有四個姓李的男創作人深得我心,除了李宗盛和李壽全,還有李恕權和李泰祥,但只有前兩人的個人專輯躋身《台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生命中的精靈》和《8又二分之一》分別名列第五和第二十四。

和李宗盛真實記錄青少年生活片段的《生命中的精靈》不同,李壽全的《8又二分之一》反映城市中年的心境,對生活、生命、環境、和人文等各方面的真實省思和告白,當年雖然喜歡異常,但其實沒能完全體會和懂得,直到離開家鄉多年,年紀漸長,尤其是年過三十後,才能真正的深受感動和深有同感。

近20年歲月的沉澱,讓這張專輯增添沉穩的味道,每一次重聽,都有不同的感受。

這得歸功於李壽全找來了不少文學界的朋友寫詞,除了吳念真,還有陳克華、張大春、詹宏志等人,使歌詞擁有非一般的深度和廣度,意境深邃,比如陳克華《看不見自己的時候》:“在被遺忘的人生角落/餘味總是冰冷苦澀/品嚐世事的起起落落。”,還有張大春的《未來的未來》:“是誰在指揮路上的追逐/由誰來裁判遊戲的勝負/誰讓我爬上高樓的頂端/卻看不見昨日的天堂/告訴我,人類還沒有絕望/告訴我,上帝也不曾瘋狂……有人說,不要問我從那里來/有人唱,台北不是我的家/告訴我,都市不適合流浪……”

《上帝也瘋狂》是當年紅極一時的電影,“不要問我從那里來”是齊豫唱的《橄欖樹》,“台北不是我的家”是羅大佑唱的,因此聽得非常親切,仿佛在聽著鄰家朋友的故事,十分窩心。

還有《張三的歌》、《我的志願》和《佔領西門町》等,每首都是心中久藏的話,借著李壽全的口給唱了出來,所以聽了近二十年,仍然不厭倦。

Wednesday, September 07, 2005

葉倩文的春天浮雕


聽葉倩文很早,早到我幾乎忘記是什麼時候。

許多人談起葉倩文,總是從她在1984年在香港推出的第一張粵語專輯《Sally Yeh》算起,主打歌〈零時十分 (Happy Birthday To Me)〉讓她一炮而紅。

這是十分自然的事,因為葉倩文在1984年到1991年這7年期間,除了早期幾張專輯收錄一些華語外,張張都是粵語專輯,不認為她是香港歌手,才會更奇怪。

從《零時十分》開始,葉倩文可說走對路線,幾乎每張專輯的主打歌都流行一時,如1985年的的《晚風》、1986年的《Cha Cha Cha》、1987年的《海旁獨唱》及1988年的《祝福》和《黎明不要來》、1989年的《面對面》、1990年的《焚心似火》和《秋來秋去》,為葉倩文在90年代初期,大紅特紅的香港一姐地位打下強穩基礎。

直到1991年,葉倩文的《瀟灑走一回》面市,把她推向事業的最高峰,紅遍大江南北,但相信我,我從這個時候,開始沒有逢她出新專輯,就會自動買下,而是聽過再打算。

不知為什麼,雖然明知葉倩文到香港後,擺明走的就是大眾化的路線,《Cha Cha Cha》和《海邊獨唱》就是明證,但心里還是有點不甘心,初出道的葉倩文不是這樣子的。

每次讀到有人說“葉倩文剛出道就一直走大眾化路線”,心里就會發笑,但其實是怪不得人的,有誰會想到葉倩文到香港之前,已在台灣推出過5張華語專輯。

她其實是台灣音樂大師李泰祥的女弟子之一,和齊豫、唐曉詩、許景淳原是同門,第一張於1980年推出的《春天的浮雕》,就是由李泰祥策劃、作曲、編曲和指揮交響樂團,而且當中一些歌曲齊豫後來也唱過。

她這張專輯收錄了兩首十分特別的英語歌,在大馬應該沒有幾個人聽過,就是齊豫《橄欖樹》的英語版《The Olive Tree》:“Don’t ask from where I have come, my home is far, far away …… Yes, for the Olive tree of my dream.”,另一首英語歌是當代十大詩人之一葉維廉的詩《Bright, Bright, Bright》。

當年她18歲,從加拿大畢業後回台灣,一日在買炸雞時碰到某演藝圈人,從此踏入歌壇,19歲就錄了這張《春天的浮雕》——葉倩文灌錄的逾30張個人專輯中,我最喜歡及最常聽的一張。

這是葉倩文的《一根火柴》,絕對和她後來唱的歌曲聯想不起來,很李泰祥、很齊豫。

Thursday, September 01, 2005

來去無垠的風—李宗盛


最近看到李宗盛頻頻在報章上出現,賣的不是歌,而是和周華健一起賣廣告,及為演唱會熱身宣傳。

曾幾何時,李宗盛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和羅大佑并列,由於李宗盛推出的個人專輯少,因此最初兩張專輯的歌,尤其是首張專輯《生命中的精靈》里的8首,幾乎可以倒背如流。

這張《生命中的精靈》可說是李宗盛至今最佳的專輯,恐怕也是李宗盛永遠無法再超越的成就,因為那種年少輕狂的想法,愛情、友情、理想、苦悶的歲月和青澀的情懷,逝去就不會再回來。

這張專輯里的每首歌都是如此開門見山,直接了當的說出一個又一個的故事。其實,聽歌的我們,在聽歌的同時,何嘗不是也在經歷著一個又一個的故事,而這些歌,就是故事的背景音樂,無異於“記憶炸彈”的引信,日後偶爾不小心點著,許多往事隨時爆發。

像當年我們一班十幾二十人,包輛小巴士到濃鬱森林里的青山瀑布,途中無聊,有人建議大家輪流站出來唱歌,輪到我時,就是唱李宗盛的〈開場白〉過關,歌詞短,,幾句就唱完,且聽起來就像是在說話,歌聲不好的我唱最適合不過。

直到今天,聽到這首歌,當時的景象和歌詞仍記得一清二楚,反倒是這幾年聽的新歌,沒有一句朗朗上口。

多少個悲傷、歡樂、無奈、鬱卒的日子,就是這些歌曲(當然還有其他歌,比如張艾嘉的〈愛情有什麼道理〉、邰肇玫的〈愛情的結束〉和〈憂傷以外〉、阿潘的〈錯誤的別離〉和其他等)陪我度過,說得老土些,就是靠這些歌,給我心靈上的慰藉。

況且,《生命中的精靈》有些詞現在引用還是十分貼切,就如〈你像個孩子〉所說的“工作是容易的,賺錢是困難的,戀愛是容易的,成家是困難的,相愛是容易的,相處是困難的,決定是容易的,可是等待是困難的。”,簡直就是打工族的至理名言。

還有〈寂寞難耐〉,從十幾歲開始唱,唱著唱著,不知不覺就跨過三十歲,遠離歌中所說的“一天又過一天,三十歲就快來”,方才明白,其實人生就是這樣過。

人的一生畢竟只能青春一次,感謝李宗盛,這張專輯對我而言,無疑也是生命中的精靈,在當年青春期的許多傷心時刻,讓我明白不只是我一個人會平白無故的難過起來,也讓我明白,青春正是長長的風,來自無垠,去向無蹤,一定要握住生命,如同握住一隻球,對著太陽擲去,綴成一道不知名的彩虹。這是〈風櫃來的人〉所教我的。

Wednesday, August 31, 2005

你快樂、所以我快樂的王菲

當我知道這張《情菲得意》收錄了王菲過去17年來的48首作品,及附送一張DVD時,毫不猶豫就買了下來。

王菲不是我的最愛,但從最初還叫王靖雯到後來改名王菲,陸陸續續還是買了不少她的專輯,近20年來,勉強也算是她的歌迷。

身為歌迷,這張算是相當完整和精彩的精選輯自然非買不可;如果少聽王菲或是從來沒買過她的專輯,這張精選輯更是非買不可,試試這位歌壇地位暫時無法被取代的歌后,到底好在那里?

從最初叫王靖雯,在新藝寶旗下錄下的《如風》、《容易受傷的女人》和《執迷不悔》,仍帶有點稚氣的歌聲,到新藝寶後期的《約定》、《曖昧》和《浮躁》及轉到EMI時期的《你快樂〔所以我快樂〕》、《色盲》、《情誡》的瀟灑自如,《情菲得意》讓我們見證了王菲的成長。

從小女生到為人母的成熟女人,王菲的感情世界,鮮少從她嘴里說來,不像許多女星,巴不得全世界都知道她們在談戀愛得多甜蜜或是痛苦,或嫁得好壞,及其他等,讓人覺得宣傳意味濃,是否接近新專輯或新電影面市,或是在休眠期保持人氣的做法。

像最近她和李亞鵬結婚,大部分主流媒體的報道幾乎都以負面角度來形容李亞鵬,甚至影射或暗示(其實已近乎指明)李亞鵬愛錢或貪圖王菲的家產,包括細數他交往過的女友財產,指其女友一個比一個有錢(從最早的大陸名模瞿穎到更有錢的周迅,還扯出之前沒曝光的女友,尤其是周迅,還曾替他買豪宒名車,而王菲的4億財產,婚後可能要和李亞鵬分享),但王菲什麼也沒多說。

試想,原本一句“李亞鵬使出渾身解數苦追王菲”是多麼的讓人感動,但上財產後的這句“財產2800萬的李亞鵬當初使出渾身解數苦追身價4億的王菲”,意思就完全變了樣,教人為王菲抱不平。

唯有從她的音樂世界中,才能感覺到她不愛說的感情世界,聽聽她唱“你快樂,所以我快樂”,俾有“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只要王菲覺得快樂,旁人又何必說些什麼。

Friday, August 19, 2005

不論何時打開心門,都會聽見民歌流過耳際—楊弦


因為早一陣子不斷在聽民歌,突然想起《楊弦/民歌‧鄉愁四韻》,“發瘋”似的把它找了出來。

楊弦是現代流行歌曲的最初,他的歌散發最原始的感情,因為他,才有現代民歌,進而影響華語流行歌曲較後的發展,所以可以說,如果沒有楊弦,就沒有現在的流行歌曲。

1974年,當時還在台大念書的楊弦,和胡德夫(最近才推出個人專輯)在台北中山堂辦了一聲創作歌曲演唱會,發表以詩人余光中的數首詩作譜曲的〈鄉愁四韻〉等作品,掀起極大回響。

這是因為當時西洋流行音樂當道,而華語歌曲又流於商業、低俗、浮濫,沒有跟隨民眾的經濟、文化和生活水平的改善而提升意境層次,無法滿足部分需要抒發情感和表達意識的知識分子需求。

於是,楊弦在1975年推出《中國現代民歌》(公認為第一張民歌專輯),收錄9首余光中詩作的演唱專輯,建立現代民歌的基本形態,較後二張專輯《西出陽關》面市,收錄其他詩人和本身的創作,使民歌內容有較多元的變化。

這兩張專輯引起社會輿論和媒體的極大注目,並在校園中獲得熱烈回響,爆發創作風潮,自己唱自己的歌,10年後激發新謠,同時也帶動本地創作的風氣(包括間接通過新謠及回馬的留台生)。

說回這張1990年面市的《楊弦/民歌‧鄉愁四韻》,其實就是楊弦兩張專輯的精選,收錄12首歌,7首余光中的詩作、一首張曉風的詩,及4首楊弦自己的創作,錄音很差,編曲簡單,但想到那是“自己動手做”年代的作品,沒來由的就很感動。

試想,80年代中期,大馬許多本地創作專輯,還不是同樣是“自己動手做”?

我就是帶著一點點感恩的心情,聽著楊弦一首首涼涼的歌,聽著張曉風,聽著余光中,簡直就在重溫昔日組織文友會時的舊夢。

微風般的往事,多年後想起,仍然是如斯的溫暖,心情出乎意料的平靜,沒有絲毫激動。

現在美國的楊弦,扮演他的階段性任務後,並沒有繼續在歌壇發展,而且民歌在約10年期間,就已步上顛峰並走向衰落,漸漸成為歷史名詞,惟它打下的穩固基礎,卻讓台灣流行音樂有了長期發展的強大本錢。

在人生長河上,不論什麼時候打開內心的哪一扇門,偶爾都會聽見民歌緩緩的流過耳際。


P/S:上回提及的《台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之金韻民歌特選》,某間唱片行目前正在特價中,每張CD才賣9.90令吉,絕對值得。

Friday, August 12, 2005

無法回來的時代,民歌的流行時代

煙霾一來,誰與爭鋒?

有錢的人早已出國度假兼避煙霾去了,沒出國的,只要有能力,許多也都每間房安裝一台空氣過濾器,保證只要待在家里,和外頭煙霧瀰漫的情況相比,另成一個世界。

只恨現在沒有吹東北風,否則就會讓印尼本身自食苦果,讓他們也嘗嘗煙霾之苦,看看大馬人是如何逆來順受,“懦弱”到連向印尼政府嚴正抗議都不敢,還要出錢出力,向印尼政府獻議派遺特別部隊協助滅火,讓普通老百姓意難平。

空氣汙染指數天天有起無跌,如果這是股市,早就是牛市了,讓投資者感嘆,如果現實生活中的大馬股市綜合指數也是這個樣子有多好,人人都能笑口常開,管你煙霾來不來。

這個時候如果聽搖滾樂,尤其是重金屬,肯定會得精神錯亂;理論上,聽一些輕鬆的古典樂是最好的,但對我而言,聽聽民歌,才是最大的慰藉,那種簡單、單純、樸素的美麗音樂,簡直就是一帖清涼劑,足以讓降虛火劇降。

這張《台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之金韻民歌特選》,無疑就是現代民歌中的精選輯,因為它是從選入台灣百張最佳專輯的民歌專輯中所精挑出的“精選”,包括王海玲的〈偈〉、李建復的〈龍的傳人〉、鄭怡的〈月琴〉、王薪蓮的(匆匆的走過)、丘丘合唱團的〈就在今夜〉、包美聖的〈捉泥鰍〉、齊豫的〈歡顏〉、范廣慧的〈再別康橋〉、邰肇玫和施碧梧的〈如果〉及施孝榮的〈拜訪春天〉等12首歌。

這些歌許多大馬人都聽過,但恐怕不知道這些歌的原唱者原來是這些歌手,因為當年聽的,大部分都是流行歌星翻唱的版本。

當然,丘丘合唱團的〈就在今夜〉算起來,已是現代民歌極後期的過渡期作品,嚴格算起來,已不能算是民歌時期的作品,但有什麼關係,好歌是不用歸類的。

這張1995年滾石唱片配合“台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出爐所發行的應景精選輯,其實值得珍藏,因為除了有歌聽,附送的《台灣流行音樂之金韻民歌紀念冊》所提供的民歌史料,絕對的珍貴,喜歡民歌者不容錯過。

其實,當年我極想買的是滾石推出的《滾石金韻民歌紀念精選1~10輯》,收集150首絕對原聲原唱的民歌,可惜基於經濟能力,當時買不下手。

當年的多張金韻獎專輯或是民歌專輯,如施孝榮的《拜訪春天》、木吉打合唱團、《鄭怡/王新蓮/馬宜中》合輯、《金韻獎》多張合輯和其他等,但看到整套的精選,還是禁不住的動心。

畢竟那是再也無法回來的時代,唯有通過歌曲,才能讓我們一再的享受豐富的民歌饗宴。

Friday, August 05, 2005

雨生歡禧城

這陣子特別想念張雨生,尤其想念《我的未來不是夢》時期的他。

1988年,我聽著《六個朋友》合輯,首度認識張雨生。整張合輯里,也只有〈我的未來不是夢〉和〈以為你都知道〉兩首歌至今仍然會哼哼唱唱,其他歌曲除非找出卡帶來聽,否則想破腦筋也是印象全無。

怎樣也想不到,他是台灣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和搞音樂完全拉扯不到關係,想必是家庭的薰陶,因為他不只有個男高音的爸爸,還有個唱得不錯的媽媽。

因此,他那高八音且嘹亮的嗓子,想必是遺傳到他那男高音的父親,當年一句“我要和天一樣高”幾乎“高入雲霄”,教人初聽就留下深刻印象。

他第二張參與的還是合輯,就是第一屆台灣熱門音樂大賽《烈火青春》紀念合輯,在當中演唱〈烈火青春〉及〈Heaven on Fire〉,曲風是後期才接觸張雨生的人所想像不到,屬於重金屬搖滾。

他當年較早時組成“Metal Kids”樂團,就在第一屆台灣熱門音樂大賽中榮獲團體冠軍及最佳主唱,才氣畢露,後來不只唱歌,還替其他歌手製作(張惠妹一炮而紅,張雨生居功不少)、參與果陀劇場(就是蔡琴後來也參與的那個劇場)演出,還擔任過果陀劇團“吻我吧!娜娜”音樂總監。

兩張合輯後,他在1988年杪推出《天天想你》首張個人專輯,在歌壇上大展身手,聽流行曲的人,幾乎人人都會唱上這麼一句“天天想你天天問自己/到什麽時候才能告訴你/天天想你天天守住一顆心/把我最好的愛留給你。”

同一張專輯中,喜愛異常的還有徐志摩的短詩,黃麗星曲的〈渺小〉:“我仰望群山的蒼老/他們不說一句話/陽光渺出我的渺/小草在我的腳下/我一人停在路隅/傾聽空谷的松籟/青天裡有白雲盤踞/轉眼間忽又不在”,由於之前聽的是李泰祥譜曲的齊豫版本,因此初聽張雨生唱,同樣的歌詞,不同的曲,只覺得渾身不自在,不知聽了多少遍,到如今哼唱起“我仰望群山的蒼老”時,開口竟然就是張雨生的版本,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

詎料張雨生第10張個人專輯《口是心非》剛面市,就因疲勞過度車禍去世,離他踏入歌壇剛巧10年。

翻著隨他去世不久後推出的紀念專輯《想念雨生》(雙CD,收錄12首張惠妹和蘇芮等11位好友唱雨生的舊作,另一張CD則是10首雨生原聲原音)附送的張生音樂與生命的歷程紀念冊,讀他在一些個人專輯的感言,還有諸多朋友對他說的話,心中無限感慨,尤其是近日得知一名親戚因路旁被搶而心臟病發去世的消息,更是百感交集,生命原是如此脆弱。

不過,,張清芳、張惠妹和黃舒駿等人在2003年用快樂的方式來紀念張雨生,推出《雨生歡禧城》雙CD專輯,除了眾歌手翻唱,另外一個CD收錄14首雨生的DEMO, 讓人明白,思念或是紀念一個人,也可以是如此歡喜的。

Thursday, August 04, 2005

他的聲音,其實就是暖暖的愛意

名字原本就只是一種符號, 方便我們識別。

因此,當我叫做“沒有名字”的時候,“沒有名字”其實就是我的名字。

所以當有人說“no name”是希望藉著“沒有名字”做另類宣傳,以便引人注目的時候,我幾乎無從辯解。我讀過有關《no name同名專輯》的文字:“對歌聲擁有極度自信卻自認不擅言詞的他,希望出片後仍能過著平凡的上班族生活,決定將愛歌唱的自己稱作“no name”,除卻名字姓氏,僅靠聲音過活,期望自己能夠不曝光以藏鏡人的角色出唱片,用他歌聲中溫暖的力量去證明音樂的價值,超越人們對真實身分的認同。”

是的,身分的確不算什麼,但沒有名字就真的會讓人們更注意聲音嗎?恐怕也不見得。1993年,新加坡有張專輯叫做《遠走高飛》,歌手叫做“CD”,文案說:“CD是什麼……。CD是那種隨時可以提個包包就海角天涯的人。

CD是那種名氣不容易迷惑他的人。CD是那種粗枝大葉,卻懂得在小節上體貼的人。CD是那種不知道需要掩飾的人。CD比誰都清楚他是誰。”取名CD的目的,同樣是要人注意音樂和歌本身,但是否有達到效果?大家都知道……。

不過,我有點贊同製作人姚謙的話,因為沒有把握做得成功,所以要他埋名隱姓,方便退出歌壇後當回平凡人,因為音樂市場萎縮的今日,新人要冒出頭並不容易;只是,他較後還是透露,no name 真名叫余憲忠,2000年曾在唱片公司舉辦的歌唱比賽中得到冠軍。(其實,去年的中文歌壇上,還有另一個歌手以沒有露臉的方式發片,叫做歐得洋。)

說回no name這張同名專輯,雖然每首歌都是情歌,但整體上沒有太多的傷悲,沒有太大的感傷,態度比較成熟和誠懇,聽著no name訴說的故事,會讓人對愛情改觀,仿佛就將要遇見幸福的模樣,聽主打歌〈愛情帶來的改變〉其中一句:“愛情就是一把傘,我以為人生難免孤單,過去我悲觀。”

另一首歌是我的心頭愛,就是李格弟作詞的〈愈愛愈愛〉:“不必紅酒混月光,不假借年少輕狂,我想告訴你愈懂愛,愈愛,愈愛。”詞的效果,十分接近齊秦當年的〈痛並快樂著〉:“痛並快樂,快樂著,恨且愛且狂,痛並快樂,快樂著,不理不問啊不想,恨極生愛,愛極又生恨,愛從苦的最甜里來。”

no name 的聲音,聽起來真的很舒服,感情的呈現非常細膩,配搭姚謙、李格弟、姚若龍等人的精采歌詞,每首歌都是一個愛情故事,有著自己的生命,讓人感覺空氣中彌漫著溫暖的愛意。

他的聲音,其實就是暖暖的愛意。

(注:no name真名叫余憲忠,1978年10月25日出生)

08/03/2005

Friday, July 29, 2005

經典的黃沾

年輕時候,我們不懂好好珍惜和把握短暫美好的青春,年紀漸長時,開始懂得時,卻是輕舟已過萬重山,青春不再。

的確是有很多感慨,尤其是聽著昔日聽慣的許多歌曲,沒來由的就留戀逝去的青春,希望還能夠幸運的捉住青春的尾巴。

朋友前幾天傳簡訊來:“人老了開始想念年少的光景,翻找出紅螞蟻I和II,還能聽。”這就是為什麼有些朋友已經不聽新歌,只聽回舊專輯的熟悉歌曲,或者只是聽電臺,DJ給什麼歌,就聽什麼歌。

當年聽馬兆駿的〈那年我們十九歲〉,聽著他淡淡的在唱:“渡過高山和海洋/歲月就此流過在眼前/還記得我們偷偷摸摸學抽煙/那年我們十九歲/經過風霜和歷練 如今誰也無法再改變/還記得我們一起許下心願/那年我們十九歲/隨著時間的變遷/是否應該勇敢的面對/別再用一些安慰自己的謊言/再次欺騙你自己/還記得那年我們只有十九歲/現在已不再年青。”,未賦新詞強說愁的自以為很能體會那種心情,其實也只有現在才算真正懂得。

像我最近在聽的《笑傲歌壇 黃霑傳世經典》,紀念香港一代樂壇教父黃霑作品的精選輯,這種青春已是明日黃花的感覺更為明顯,首先是黃霑和一些唱歌的人如張國榮和羅文皆已不在人世,其二是他作品所橫跨的年代,幾乎就是我的歲數,他的作品的變化,無疑見證了我成長的過程。

這張由環球、華納和EMI三大唱片公司聯合發行,全部51首金曲均爲最初的原聲版本,並非翻唱的精選輯中,竟然讓我發現,原來孩童時代就已朗朗上口的這首“世界真細小小小,小得真奇妙妙妙……”《世界真細小》兒歌,竟然是黃霑的詞。

51首歌中,逾八成是電視劇或是電影主題曲和插曲,且是香港連續劇和電影最輝煌時代的作品,如《親情》、《射鵰英雄傳》、《抉擇》、《上海灘》、《播音人》和其他等;電影則包括《泰俑》、《笑傲江湖》、《黃飛鴻之男兒當自強》、《倩女幽魂》和其他等,絕對是‘傳世經典’,只要經歷過那個時代,每首歌幾乎都耳熟能詳。

就像1980年的《上海灘》不只成了葉麗儀20多年來登臺必唱的曲目,在大馬許多場合,偶爾還可以看到一些非華裔藝人在表演節目時選唱,顯示這些經典,是跨種族的,也証明好的音樂,沒有語言界限。

還有鄧麗君的《忘記他》、許冠傑的《滄海一聲笑》、林子祥的《男兒當自強》、張國榮的《倩女幽魂》、葉倩文的《晚風》,能夠一一讓我們步入時光隧道,重溫昔日。

況且,精選輯收錄許多很久沒有新作的歌手作品,比如甄妮、陳潔靈、呂珊、周潤發,甚至是蕭芳芳都唱過黃霑的作品,只可惜沒有收錄《我的中國心》和《梁祝》,算是小小遺憾。

Friday, July 22, 2005

從達明一派到黃耀明

我很少聽廣東歌,但對少部分的香港歌手卻很長情,多年來從沒有放棄。

最喜歡的那個姓黃,叫耀明。

從達明一派時代開始就喜歡上黃耀明,不知不覺已經20年。

喜歡他的聲音和音樂,那種妖繞的模樣和感覺,沒有其他歌手可以取代,甚至是後期的張國榮,都不能;黃耀明的妖嬈和艷麗是自然的,一點也不做作;相比之下,張國榮卻相當刻意,一點也不自然。

況且,張國榮的音樂是大路的,從來不會讓我感覺到驚喜,黃耀明不同,代表的是香港歌壇的另一條路,走在主流和非主流的模糊地帶,有點迷幻、懷舊、另類、人文、知識分子。

喜歡達明一派,喜歡劉以達和黃耀明,就是喜歡這些元素,以〈那個下午,我在舊居燒信〉還有〈(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末世情〉為例,是多麼文藝,讓人光明正大的可以把文藝挂在嘴上,不用怕被人嘲笑老土。

最喜歡的黃耀明個人專輯有兩張,一張是《人山人海》,另一張是《愈夜愈美麗》,都已是1995年和1997年推出的陳年專輯。

黃耀明的歌不常聽(指的是沒有經年累月的在聽),經常是買回來狂聽一陣子後收起來,直到某天心血來潮找出來,才會不停的聽個痛快。

曾幾何時,我和另一個極喜愛黃耀明的朋友,還一起跑到KTV廂房大唱〈春光乍泄〉和其他歌手如蘇永康的歌,還用小型錄音機錄下,當年雪泥鴻爪般的快樂,回想起來時的黯然,那段美麗的時光。

歲月在每個人的身上都留下痕跡,且聽他和張國榮在《CROSSOVER》中,雖和以往一樣妖嬈,但已平添歲月留下的幾許痕跡,聲音無意中還是透露了時間的滄桑。

喜見達明一派本月推出《The Party》新專輯,且已達到金唱片的銷量,期盼能在最短時間內聽到,可惜劉以達和黃耀明兩人決定見好就收,再度解散達明一派,在在印證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細想後,這樣豈非最好。


在漂流的人生當中,每個人都是過客,在旅途相遇的人,往往無法得知能夠同行多久,像當年在馬德里遇見的後滕充,多年沒有聯絡,如今安在。

只不過,人生不就是一連串的失去與擁有所組成,有些事情,放在心中就好,沒有什麼好遺憾的。

Friday, July 15, 2005

想起蔡藍欽,想起人活著,是否幸福


他,如果活著,到今年就已41歲。

如果活著,他會如何看待這個世界?是否還會認為在這個世界,有一點希望,有一點失望,有一點歡樂,有一點悲傷,誰也無法逃開。

一個去世接近20年的男生,他的歌讓我們直到今天,還在想念,還在聆聽,還在感慨,他應該留在這個世界繼續的唱,告訴我們許多,活著也不一定懂的世界。

他就是1964年出生,1987年22歲時病逝的蔡藍欽。

他的弟弟蔡淳,比他遲出道,當年`台灣流行歌曲的,應該都知道他,但知道他是蔡藍欽弟弟的,恐怕不多。

蔡藍欽只出過一張專輯——《這個世界》,而且是他死後才出片,收錄12首作品,其中9首是他本人作詞作曲,1首與朋友合作,另兩首是弟弟蔡淳的創作。

由於他已去世,專輯只靠廣告、新聞宣傳、電台播歌,就創下15萬張銷售量的紀錄,名列年度暢銷10大榜內,不可說不是奇蹟,也証明他的才華,獲得大家的肯定,否則也不會直到今天,台灣還是有很多音樂人,還在想念他。

陳樂融是在蔡藍欽去世的第9天才聽到《這個世界》的母帶,然後在忙完了夜貓子合唱團、王芷蕾 、伊能靜、邱晨、蘇芮的專輯後,聽了不下百遍的《這個世界》,在房間挂起他的素描,與他神交,並在十多年後,為文紀念蔡藍欽。

當年聽蔡藍欽,是從朋友在台灣買回來的卡帶轉錄,朋友群中幾乎是人手一個(都是翻錄),九十年代中首次到台北,看到復刻版CD ,毫不猶豫的買回來。

手上現在重聽的卻是2001年,台灣華納推出的蔡藍欽紀念專輯《這個世界》特別版,有兩個CD,一個是《這個世界》的原版,另一個是《未完成的HOME DEMO》,收錄20首蔡藍欽以雙卡座的收錄音機、一把吉他和一部簡單功能的鍵盤(Keyboard)的創作。

粗糙的錄音,清清純純的聲音,常保的赤子之心,讓人無限的感動,讓我更能珍惜生命,更覺得活著就是一種幸福,比快樂昇華;幸福是種來自內心的感覺,是極致的內心感受,可遇而不可求,而快樂較為簡單和具體,比如生活安定、工作有所成就、賺到一大筆錢,就能夠感覺快樂。
尤其讀到蔡淳在紀念冊內寫的題為“流傳”的文章:從小我們就是一家四口,1987年哥哥走了,1991年媽媽因癌症也去了。再往回看二十幾年,當年媽媽經歷六次的懷胎十月生了六個寶寶 1前四胎都夭折,第五胎才保住 成為長子,又是長孫,取名蔡藍欽,後來的第六胎是蔡淳。十幾年後,所謂的一家四口,也走了一半。每次想起這些,都會深深地覺得“人能活著,真是奇蹟。”

你說,活著是否真的就是一種幸福。

Monday, July 11, 2005

百老匯的費翔

如果我說我是費翔的歌迷,恐怕會有很多人不同意。

因為費翔最近來馬在雲頂開演唱會,我並沒有去看,反而在同一時間,到國油交響樂廳看馬來西亞愛樂團加上國際大提琴名家顧德曼(Natalie Gutman)的現場演奏。

不過,我真的是費翔的老歌迷,他在1982年推出第一張個人專輯《流連》後,在大馬面市的每張專輯(百代和寶麗金時期)應都齊全,最後一張買到的是《冷太陽》,一張到現在我還是最喜歡的專輯;復出後,費翔推出的每張個人專輯,當然也沒有錯過,一一收齊,最新的就是《百老匯經典輯》雙CD專輯。

那為何沒有去看費翔的演唱會,說是忠實歌迷,怎樣也說不過去。

最主要的其實是地點太遠,想到來回的路程,心就冷了一半,因為隔天很早還要上班,第二個原因則是擁有類似“近鄉情怯”的心情,怕太接近自己當年的偶像,害怕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剛巧碰到千載難逢的大提琴大師顧德曼來馬,和大馬愛樂團一起同場演出,而大馬愛樂團的音樂總監兼指揮家KEES BAKELS也是國際知名的大師級人物,就給自己找到很好的藉口不上雲頂看費翔。

顧德曼今年63歲,老師是卡左露波娃教授及獲得倫敦時報譽為“當今世界最偉大音樂家”的大提琴名家羅斯托波維奇(Rostropovich),1959年奪得第七屆維也納青年音樂節金牌,1964 年贏得柴科夫斯基大賽第三名,兩年後又在布拉格之春音樂節上的德弗乍克國際大賽獲獎,1967 年奪得慕尼黑ARD大賽首獎,合作過的世界頂尖樂團包括維也納愛樂、柏林愛樂、倫敦交響樂團和其他等。

偉大的鋼琴家李希特生前對顧德曼的大提琴造詣推崇之至,稱她是“音樂真理的化身”,。另一位大提琴名家卡沙多則形容她“如同一朵嬌嫩的花,卻擁有橡樹般堅韌的根莖。”,說了這麼多,主要是要讓自己擁有強而有力的理由,可以原諒自己沒有選擇看費翔的演唱會。

不過,在看演奏會時,我老是心不在焉,總是在想象費翔演唱會到底精不精采,會不會真是成為畢生遺憾,但正如友人所說,我們一生中有太多事要遺憾,許多事終究無法強求,心里頓時好過一些。

那段日子,幸好剛巧有他的新專輯《百老匯經典輯》面市,讓我解解癮,用心去享受費翔的歌聲,純粹當個聽歌的人。

所有好歌的人,所有喜歡現代音樂劇和百老匯的人,都絕對不容錯過這張精彩的專輯,單是附送,介紹音樂劇的小冊子,就值得收藏。

Friday, July 01, 2005

她沿著沙灘的邊緣走,一步一個腳印淺淺地陷落


有一張專輯,聽了20年還是百聽不厭,就是張艾嘉的《你愛我嗎》。

說實在的,張艾嘉的每張個人專輯,從1981年首張專輯《童年》到1985年的《忙與盲》,隔年的《你愛我嗎》,再到1992年的《愛的代價》,每張其實都百聽不厭,張張都是心頭愛,只是四張之中,偏偏最愛這張《你愛我嗎》。

這四張個人專輯里頭,有三張入選台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忙與盲》排名第19,《童年》和《愛的代價》分別名列第20和第93,唯獨《你愛我嗎》擠不入榜。

不過,這不阻我對它的偏愛;我們偏愛一樣東西,常常是沒有理由的,喜歡,就是喜歡。

認真探討起來,或許只是聽歌時的那段日子,所留下的記憶,而這些歌,就是記憶的鎚子。

《你愛我嗎》這張專輯是當年和朋友到新加坡度假時買下,回馬看到不同的封面設計再買,除了珍藏的原因,就是怕卡帶壞了,至少還有“後備”。

王新蓮製作的這張專輯,雖然著力在個人情愛上,但所表現的質感和帶著知識分子式的優雅,迷倒當時對未來和愛情充滿憧憬的我。

專輯9首歌有4首是李格弟(就是詩人夏宇)的詞、兩首王新蓮、1首陳克華,餘下兩首分別為鐘曉陽和心茶,第一首〈她想〉的詞,我想應該是開了中文歌壇的先河,總共有二十多個問題:“這是一個開始呢?還是結束?我懷疑的問:你喝咖啡加多少湯匙的糖?你先穿左腳還是右腳的鞋?你喜歡那件格子絨的襯衫嗎?你記不記得誰送給你的?你早上散步嗎?你用什麼方法來叫醒自己?你做夢嗎?你有想我嗎?……”

人生之中,我們可以用無數個相同或是類似的問題來問問自己,考一考自己的記憶力;直到20年後的今天,我坐在門前穿鞋時,偶爾還會認真在留意,自己是先穿左腳還是右腳的鞋。

其他歌,單看歌名就覺得十分吸引,如〈我站在全世界的屋頂〉、〈那天我們談了一夜生活〉、〈雨在她心中停留〉、〈她的心是個巨大的修車廠〉、〈她沿著沙灘的邊緣走〉、〈她打算這樣過一輩子了〉和〈最愛〉。

像我鐘愛異常的〈她沿著沙灘的邊緣走〉:“她沿著沙灘邊緣走,一步一個腳印淺淺的陷落,她沿著沙灘邊緣走,不想回頭,她脫了鞋子,喜歡那種冰涼的感覺,生命中沒有多少時候,可以這樣沿著什麽沒有目的地走,……”;生命中的確沒有多少時候,可以這樣子漫無目的的,看著生命就如手掌中的沙從指縫中慢慢泄落,如是流逝。


《她沿著沙灘的邊緣走》:張艾嘉



Thursday, June 23, 2005

真正的蚱蜢歌手 -- 李恕權


在你以為摔下最低谷的時候,往往還有更深的山谷在生命轉彎處等著你掉下,不死命大,滿身傷是理所當然。

都說破壞的力量大於建設,禍不單行,福無雙至,反正就是說倒霉的事總會接踵而來,好運的事,常常宛如“只此一次,下不為例”。想起來真是難過,為什麼屋漏總是遍逢連夜雨?

其實,只是因為無法扭轉壞心情,只好如此這般發牢騷的發泄發泄;說真的,平白無故都可能難過起來,何況是情緒陷入低潮之際。

幸好我們還有記憶,好的、壞的統統記在腦海,阿Q的時候,把好的壞的全部掃入心底最隱密的角落;美好的、甜蜜的,則不妨偶爾拿出來涼一涼、曬一曬,讓舊夢重現眼前,過過昔日的癮。

一再告訴自己,巴爾扎克說“不論是幸福或是不幸福,我們都難免有些言過其實。人生其實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美妙,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醜惡。”,我們只能勇敢地面對人生。

聽著這張2003年推出的李恕權《迴~20年全精選》,我就是帶著這種夾帶感恩的複雜情緒,嘗試讓自己就算不快樂,至少也不難過,保持不好不壞不高不低的心情。

當年聽李恕權,其實聽得相當辛苦,整張專輯只有兩首中文歌,其餘都是英語歌,當年在鄉下幾乎沒有什麼機會接觸到英文,英文爛得可以的我,再怎麼猜都猜不出詞意。

不過,當時覺得只聽李恕權的〈迴〉這首歌,就值得買這張專輯,尤其是從錄影帶出租店租回來的台灣綜藝節目,看到李恕權那種蚱蜢式的活蹦亂跳演唱方式,絕對的震撼,因為當時沒有一位歌手是這樣子演繹一首歌的。

1983至1991年期間,李恕權總共推出7張專輯,印象中我是收集齊全的,從首張《迴》到最後一張《變色龍》,最喜歡的是1986年的《抹去你的口紅》。

由於卡帶全壞,這麼多年來幾乎沒有機會重聽李恕權,直到兩年前買下這張雙CD精選,才如獲至寶,久不久拿出來重聽,刷一刷久已塵封的記憶,回味當年的一些名曲,如多人翻唱過的〈每次都想呼喊你的名字〉,還有〈赤子〉、〈台北台北〉、〈明天〉、〈給你〉、〈麥芽糖〉和〈讓我重新愛你一次〉。

讀著精選輯冊子內近30個歌迷寫給李恕權的信,覺得自己至少是比較幸福的,至少還有機會買到這張精選輯。

感謝上蒼,今天的我還有機會重聽20多年前的歌,重溫當年一點一滴的聽歌情懷,剎那間,昨日的我仿佛又回來。

Thursday, June 16, 2005

太陽風草原的聲音


在Google搜尋大神中輸入紀曉群三個字,原以為搜尋到的網頁不會多,詎料出現約1萬2千800項查詢結果,比想象中多很多。

第一項顯示的文字,就是“紀曉君:太陽風草原的聲音。‘在黑暗中,你凝神諦聽:這就是太陽、風、與草原的歌聲嗎?這麼溫柔、充滿了復甦的力量。’ 紀曉君,這是她漢文名字,在卑南,她的故鄉,他們叫她Samingad,就是‘獨一無二’的意思--獨一無二的寶物,獨一無二的、神話的……”

當年在光華商場附近的唱片行看到她的《紀曉君?聖民歌——太陽 風 草原的聲音》專輯,就是純粹因為專輯名稱,因為封面那個看起來有點神秘、站在草原上的女人,還有因為背後那面藍得有點假的穹蒼,聽都沒試聽,就買了下來。

關於紀曉君的一點一滴,是後來才慢慢知道,尤其是隔年,她憑著這張專輯贏得最佳新人獎和最佳作曲,說起來已是六年前的事,剛巧是上世紀末的最後一年。

當時越來越接近千禧年,越來越燦爛的世紀末情懷,聽著回歸最初最原始的台灣原住民之歌,感覺有點異樣,因為專輯里頭大部分的歌我都聽不懂,七首半的卑南語歌曲,兩首半的中文歌。

不過,由於聽不懂,反而能夠真正的享受到紀曉君那種奔放、激昂、爆發力十足的歌聲,才能領略她聲音的美妙之處。

在剛過去不久的第16屆台灣金曲獎,她陪著當年紅遍東南亞的歌手萬沙浪走星光大道,及擔任表演嘉賓,其中還和動力火車與王宏恩一起演繹原住民經典作品《風從哪里來》,讓人看到她的實力。實際上,她在2001年推出的《野火春風》更討我心,像里頭僅有的三首中文歌曲中的〈輕鬆快樂〉,給人那種齊豫〈一條日光大道〉的感覺,粗獷原始毫無掩飾的快樂,當然比較下〈輕鬆快樂〉仍算小品。

另一首〈彩虹〉單看歌詞就教人感動:“有一道彩虹,不出現在天空,不出現在雲/有一道彩虹,不出現在雨後,不出現在天空,它卻常常出現在我的心頭/當我思念你的時候,總是用它的這端來繫我,用它的那端來繫你/將我們美麗的往日繫成,一個個牢牢的結,重新彩鍍。”,很美麗的想象,是詩人夏荻的作品。聽紀曉群唱〈流浪記〉,更讓人掉淚,整首歌只用鋼琴伴奏,歌聲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不輸整個交響樂團,聽她唱著原住民在大城市如台北的生活和疑惑,心情和當年初到吉隆坡的我是多麼的貼近。

在這越來越冰冷的數碼世界,我們越來越需要這種貼近心里最深處、最自然、最具生命穿透力的聲音。

15/6/2005

Sunday, June 12, 2005

美麗的九份和陳綺貞

我到過九份兩次,都只過一夜,都只覺意猶未盡。

很喜歡這個地方,在山上的街道上行走,隨時停下來吃點小吃,喝杯飲料,加上清新的空氣、溫馨的咖啡館、懷舊的昔日情懷,沒有再好的人文環境了。

當年采金留下的古跡還在,昔日的舊戲院還在,甚至侯孝賢拍《悲情城市》,也選在這里,其實九份就是因為其特殊建築景觀吸引侯孝賢取景而聲名大噪,假日人山人海。

記得有個中國的著名教授說過,台灣最美麗的地方,就是人文歷史結合大自然形成的景點,九份就是最典型的一個。會得突然想起九份,其實都是陳綺貞惹的禍。

最近夜晚回家路上,常常在聽的就是陳綺貞今年推出的《陳綺貞精選》專輯,第一首歌就是〈九份的咖啡店〉,附送的VCD還收錄這首歌的MTV,不想起九份,也難。

想想,如果以山水景色比較,台灣的大自然景觀可勝中國的地方其實不多,但說好在地方小,容易走,從熱帶到溫帶氣候的自然環境,都可以在這個小小的島嶼上找到。

記得爬上九份的雞籠山,由於展望角角寬達360度,四面八方的景色盡入眼簾;往西是九份和上山的路,往北可望到基隆市及瑞濱至鼻頭海景,往南則是曲曲折折往金瓜石的山路,東邊則是一望無際的太平洋、山腳下的就是陰陽海,藍赤兩種顏色異常分明,感覺實在詭異,上山梯級旁的山壁有無數小洞,洞中放了骨灰甕,但一點不讓人害怕,總覺得這些當地的先人,會默默的保護遊客。

不敢說對九份熟悉,但對九份確實念念不忘,就如以往念念不忘陳綺貞舊歌之餘,也只能漫漫的等待發片極慢的她的新專輯。

我讀過她歌迷寫的文章,說其實喜歡陳綺貞是很痛苦的事﹐ 因為她的每張專輯至少也要用上兩年時間才完成﹐把歌迷餓了好久;但長久的等待是值得的,因為她的歌充滿真摯情感,淡淡輕愁的一個個故事,牽引我們的心情起伏。

哲學系畢業的陳綺貞,應當是本地歌迷不甚熟悉的歌手,不論是人或歌,印象不深是理所當然,一般人甚至可能誤為新人;對我從上世紀90年代中就開始聽她專輯的,卻再也熟悉不過,喜愛她就像喜愛80年代出道的蘇珊維嘉(陳綺貞有台灣的蘇珊維嘉之稱)。

1996年第十二屆大專創作比賽贏得最佳作詞作曲及1996年第十二屆木船民歌比賽第一名、1998年推出《讓我想一想》專輯(隔年獲選為年度十大專輯唱片),同年還和李心潔、吳佩慈與徐懷鈺組成“少女標本”組合(短命的組合)。

這樣的履歷,証明其實她勉強也算得上是資深歌手,而且作曲、寫詞、編曲、吉他都可一手包辦,多才多藝,而且多年來還保有初出道時的情懷、心情、音樂和聲音。

這里的空氣很新鮮,這里的感覺很特別,仰望這片天空,遙望我對你的思念,窗外的星空像笑你嬉笑不眠,這樣的午夜我坐在九份的咖啡店,這里的街道有點改變,這里的人群喧鬧整夜。這就是陳綺貞的九份。

11/6/2005

Saturday, June 04, 2005

高歌狂舞的林強




如果單聽音樂,絕對不可能會和這些歌曲聯想起來。

我還以為是放錯專輯了,音樂一響起,簡直就自動跟著節奏搖起頭來,禁不住的想要手舞足蹈,跳個痛快;這種電子音樂,跳起舞來肯定過癮,足以讓人放開胸懷,把所有的傷心的、痛心的、悲哀的、不愉快的、難過的,隨著汗水流走,隨著汗水蒸發。

這就是林強前年的專輯《電民謠》。說是林強的專輯,其實他只唱三首,另外九首由馬來西亞歌手鄭必愛、前黑名單工作室的葉樹茵及長住法國的LISA各別負責三首。

音樂的類型則有DRUM & BASS、ELETRO、PROGRESSIVE TRANCE、DOWN TEMPO等,有帶點迷幻的、表現鼓的節奏性和低音吉他的、較緩慢的、復古的、可以想象在KTV點唱時,可以如何的高歌狂舞。選歌的範圍很廣,從《虹彩妹妹》(綏遠民謠)、《大阪城的姑娘》和《阿拉木汗》(新疆民謠)、《一根扁擔》(河南民謠)、《巴里島》(印尼民謠)、《繡荷包》(雲南民謠)、《茉莉花》(江蘇民謠)到《桃花過渡》和《草暝弄雞公》(台灣民謠)等12首民謠重新以電音包裝,呈現前無古人的新嘗試,效果也出奇的好。

當年初聽林強,還是上世紀的九十年代,第一張《向前走》(面市幾年就入選為台灣流行音樂最佳百張專輯第六名)就讓我驚為天人,掃除台語歌總是悲情見人的形象,原來台語歌也可以如此品味。

看看製作人就可以了解了,其中5首是陳昇製作,另外4首是李宗盛和周世輝共同製作,餘下一首則是友善的狗,這樣的陣容,簡直就是信心的保證。

那時的我初到吉隆坡年餘,雖還仍在,對於他唱的 “火車漸漸在起走,再會我的故鄉和親戚,親愛的父母再會吧,………… 台北台北台北車頭到了啦,欲下車的旅客請趕緊下車,頭前是現代的台北車頭,我的理想和希望攏在這…………。”的〈向前走〉頗能感同身受。

尤其是當年失戀,聽著(夢中人),聽到深情的“我愛你,我不敢講出來我真正不敢講出我講未出來我講未出來……我愛你 … ~”,尤其是最後一句吶喊式的“我愛你”,每每一聽到,就紅了眼眶,濕了眼睛。

如今和當年那個唱著〈向前走〉的時代當然已完全不一樣,聽歌的人都已年華漸去,有些人的口味變淡,有些早已失去聽歌的主體性,不買新音樂專輯的只聽電台,但林強的音樂,十餘年來卻變得更年輕、更具活力和生命力。

1992年第二張《春風少年兄》沉穩一些後,1994年的《娛樂世界》石破天驚,讓人訝異他的進步和蛻變,放在今時今日,一點也沒有過時之感,不只音樂,詞也一樣。

試讀這一段“打開電臺,生活除了情愛就無別種歌可唱?打開電視,一堆扮空裝瘋被消遣的歌星/打開電台,調頻的節目好幾年攏未改/打開電視,內容品質如何大家都知/打開電台,播送的歌都在談情說愛。Ah!Ah!Ah!娛樂的世界、極樂的世界、瘋狂的世界。”,十幾年來幾乎沒有改變。

3/6/2005

Friday, May 27, 2005

我愛你,與你無關

最近讀李敖的新書《李敖有話說》讀到精神激昂,欲拔不能,非得讀到三更半夜,眼睛實在睜不開才甘願把書合起來,躺下睡覺。

讀到好書的感覺就像聽到好歌,何只是想手舞足蹈、到曠野大喊大叫,而且恨不得和好朋友分享精彩之處。問題在於一些好朋友成家立業之後,不知怎的就失去冒險精神,新歌手的專輯不聽事小,舊歌手或聽慣歌手的新專輯不聽事大,而他們不聽的理由很簡單,怕失望,毀了心中對歌手的美好形象。

我覺得這很可惜,無疑拒絕了生命中無數可能的驚奇和喜悅,這些卻是生命中最教人珍惜的地方。我們切勿因為害怕失望而拒絕希望。

像張洪量,1987年初聽《祭文》的震撼之後,就再也沒有震撼過(過後只在《新樂園》合輯中的〈孔子不要打我〉恢復勇態),但對於他的歌,幾乎不會錯過,所以我聽〈廣島之戀〉可以聽得滿心歡喜,聽〈相思三態〉可以拍案稱奇,聽〈你是我的青春夢〉可以滿懷感同身受,一次又一次的期待,多年來雖再沒有驚喜,幸好也不曾失望過。

張洪量的歌總讓我想起:“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詩句,尤其是聽到他去年推出的《全世界只有你不知道》新歌加精選的同名全新創作,有這麼一句多麼相似的“全世界只有你不知道,我已經愛上了你,愛情在急救期,全世界有只有你不知道,我天天都在想你。”之際。

他的情歌幾乎都是悲灰的色彩,那種愛得要生要死後的思念,而對方卻早已不在身旁或從來不曾在身旁。所有喜歡張洪量的,所有想談戀愛的,所有深情無限的……,都應該聽這張雙CD新歌加精選輯,聽聽他如何首次破天荒的打破個人全制作習慣,單純的扮演歌手角色,交給賈敏恕製作,擦出一點點新的火花。

除了兩首全新創作〈全世界只有你不知道〉(張洪量詞曲)和〈我能帶走你的什麼〉(張洪量曲,伍佰詞),還重新演繹他以前為其他歌手寫的歌,如許志安唱紅的〈為什麼你背著我愛別人〉、娃娃〈你不是一?好情人〉、杜德偉〈談情說愛〉和周華健〈沒有永久的愛情〉和其他,餘下的是昔日經典如〈美麗花蝴蝶〉、〈罪人〉及〈你知道我在等你嗎〉。他在專輯內談到了他對音樂、創作、遊戲、欲望、夢想和愛情的看法,真實誠懇的說他不會為了音樂而死,因為終究音樂或者創作或者什麼,都只是人生的一部分,重要的是他在中間的感覺,他比較喜歡過日子。

對於愛情,一個愛如果能夠被清楚的說出來的時候,就永遠不會在那個地方了。對他來說,愛是自發性的,是沒有辦法控制的,是找不到原因的,一旦不再自發,被框限,就已不再是他所認為的愛。我認同他的看法,就像:我愛你,並不希望你知道;我愛你,與你無關。

27/05/05

Saturday, May 21, 2005

IS#2

IS#2
聽夠《IS#1》(純白色的封面)後,我繼續聽《IS#2》(純黑色的封面)。

相比第一張大部分歌曲的快樂輕鬆得有點放任的調子,第二張沉穩許多,大部分歌曲聽來有點傷感,尤其是巴奈的〈並沒有〉,歌詞很短,唦啞而感傷的聲音, 重復在唱著現代人的悲哀,像極Marianne Faithfull,那種看透世情,宇宙洪荒般的凄涼。

沒有幾分人生經歷的人,可能不會喜歡這麼一張專輯,沒有太大的火氣,就算是當年炮火十足,歌聲極具渲染力和熱情十足的林暐哲,步入中年後,也只能是平平實實的在唱著〈夢想〉,訴說著未知的一切變數太多,還是要往前走的故事。

林暐哲這個名字,或許你已經忘記,但當年他和陳明章、葉樹茵、王明輝、陳主惠和司徒松一起合作的黑名單工作室並推出的《抓狂歌》卻不能不記得,當年可是石破天驚的掀起台語歌的改革浪潮,讓聽歌的人知道,原來台語歌也可以是搖滾的。(在某個網站看到有人寫:“恕我直言,言必稱台灣搖滾卻沒聽過這張專輯的可以去死...”就可以知道這張專輯在一些人心目中的份量。)

而這張《IS#2》專輯卻幾乎是變相的讓黑名單工作室間接重聚,因為林暐哲、李欣芸(當年和林林暐哲與陳明章合作了《下午的一出戲》和《戲螞蟻》)、葉樹茵都為這張專輯獻出作品,葉樹茵的〈Answer Me〉更是由黑名單的首腦王明輝擔任製作人。

其實,更令我感動的是,闊別11年的黃韻玲,自1994年的《黃韻玲的黃韻玲》之後,再度獻出自己的作品和聲音——〈Arthur〉,音樂一開始不久就切入大提琴,讓人臉部立即發麻,一陣陣的傷情,教人好生凄楚,聽罷更是禁不住的悲從中來。

歌詞不長:“在我們還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時候,請你牢牢記住我是多麼的愛你/在地球還能不停轉動的時候,請你牢牢記住我是多麼的愛你/春天將要過去,下個冬季也會來臨,曾經牽著你抱著你的我的手,終將失去美麗光澤,我怕來不及,我要抱著你,請你相信/在我們還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時候,請你牢牢記住我是多麼的愛你”,,其中一句和羅大佑當年的“穿過你的黑髮的我的手”有異曲同工之妙,就是“曾經牽著你抱著你的我的手”,教人動容。

《IS#2》和《IS#1》一樣,只有8首歌,但另外隱藏了第9首,像是第8首歌,DJ Heal 作曲和陳珊妮哼唱的〈Baby, I’ll Heal You〉的延續,同樣只有音樂和沒有歌詞的哼唱,但單調得很。有興趣了解更多有關《IS#1》和《IS#2》,及整個Indie Soundcheck Project的朋友,可以瀏覽http://www.is-project.net/網站。

21/05/05

Saturday, May 14, 2005

IS#1

星期一, 五月 16, 2005


很久沒有聽到如此教人雀躍的音樂了。這張《IS #1》合輯里頭,幾乎每首歌都讓我十分快活,水準超乎想象。

“IS #1”是什麼?其實是Indie Soundcheck Project No.1的簡稱,是個廣邀創作人才參加的公益企劃,所有參加的音樂人均不領個人酬勞,專輯銷售盈餘存入鼓勵獨立音樂創作的專款帳戶。

最初的概念由來是台灣樂評人馬世芳三年前和陳珊妮閒聊,談到華語唱片工業一路崩潰、音樂內容愈來愈不被尊重的時節,提起 心目中頂尖音樂人的名字,非常希望能聽到他們“撤開來寫”的作品,就有了“邀請大家寫歌,一起做個合輯”的想法,讓創作人拋開主流唱片公司企劃方向和市場因素的壓力,盡情做出自己最最想做的音樂?讓一切回歸音樂本質,讓作品自己說話。

所以,這張專輯的基本上就是非主流音樂,也因為這樣,我們聽到了音樂人真正想要做的音樂,聽到了真實的生命在流動的聲音。

我讀到一篇有關這張專輯的樂評,一開頭就說“這個時代幾乎不配擁有如此美好的音樂”,當然是言過其實,但所收錄的8首歌水準沒話說,一句“棒極了”足以形容。

當初買下這張專輯,全憑三個人的名字,分別是夏宇、林強和陳珊妮(都是信心的保證),尤其是詩人夏宇和林強的名字出現,就教人對這張專輯有很大的期盼。

夏宇的詩和詞,聽多了,讀多了,聲音倒從來沒有聽過,這首〈要不要就一起加入共產黨〉情歌是她和DJ 小四的作品,她唸詩作,小四編曲,非常奇特的感覺,音樂是Drum N’ Bass,配上夏宇近乎喃喃自語的吟唱,呈現中文歌壇從未出現的樣貌。夏宇說她唸詩有點高興,像躁鬱的女人被困在打不開門的電梯里狂吃完巧克力;實際上是不是這樣子,聽過的人就會知道,當她唸著“而且我愛你肥肉 我而且 我而且真的愛你”時,一點也不肉麻,甚至讓人有一些些感動。

聽夏宇的感覺像是當年初讀她的詩,說不出的驚喜,怎麼會有人這樣子寫詩;她的《甜蜜的復仇》是我讀過最好的短詩:“把你的影子加點鹽/醃起來/風乾/老的時候/下酒”。

還有久違及想念異常的林強,距離他的第三張專輯《娛樂世界》之後,11年來沒有機會聽到他的新作品,只知道《娛》面市後,他淡出幕前,多年來有時只應邀在酒廊或秀場播放一些實險味濃的電子音樂,也製作電視和廣告配樂,就是不再出專輯,直到2003年才有《電民謠》面市,但可惜至今還沒買到。

這張合輯只有詞曲演唱製作全由林強包辦的〈我想和你一起〉,說實在真的是望梅止渴,看來必須在得空時搬出舊專輯來重溫舊夢。其他傑出的音樂人還有當年包辦DMD樂團詞曲編寫和男聲演唱的李雨寰,還有較新一輩的1976、自然捲、蘇打綠和徐千秀。

14/5/05

Friday, May 06, 2005

蔡琴的歌就是自由來去時空的風




蔡琴的聲音是好的。其實何止是好,是非常好,就像是在品一杯陳年普洱茶,愈陳愈香,沒有絲毫火氣,溫厚、醇和,而且溫暖。

有人說,喝普洱有如品味了人生,甘苦交替的歷程,特別讓人回味無窮,聽蔡琴如是。

她的聲音一響起,立即宛如坐在最柔軟的沙發上,所有的悲傷哀痛,一一獲得撫平,瞬間化為一聲人生長河里的輕輕嘆息,舉重若輕的遙遠記憶。

這就是為何她唱了26年,還是迄立歌壇不倒的原因,專業、認真的看待她的歌唱事業,讓她歲數越大,越顯得雍容華貴、爾雅風緻。

蔡琴的多才多藝,其實在馬來西亞的我們,幾乎沒有機會可以欣賞到,足跡遍佈廣播、服裝設計、電影、寫作、節目主持、前幾年還醉心於音樂劇。

我們只能純粹的聽她唱歌,如果到台灣,還可以買到她的音樂劇原聲帶,比如【淡水小鎮原聲帶】《機遇》和其他等,接觸到另一面的蔡琴。

其實這樣也不錯,就充當是純粹聽歌的人好了,不會那麼分心,也是好事一樁,因為聽蔡琴絕對不會失望,就像去年推出的《銀色月光下》民歌專輯,舒服感動之餘,遙遠的記憶全部都回來了,那些小學老師教會的歌、那些當時的人與事,一一掠過心頭,那麼遠,又那麼近。〈在那遙遠的地方〉、〈在那銀色的月光下〉、〈茉莉花〉、〈康定情歌〉和〈青春舞曲〉中國民歌,還有〈敖包相會〉和〈幾度花落時〉等老歌,落在蔡琴嘴里,親切的像是多年未見的昔日好友重逢。

不過,我更想念她唱的全新創作歌曲,當年的〈傷心小站〉、〈太陽出來了〉、〈新感情舊回憶〉、〈火舞〉、〈油麻菜籽〉、〈情鎖〉、〈蝶衣〉、〈讀你〉、〈天天天天〉、〈時間的河〉、〈最後一夜〉,還有怎麼可能忘記,她第一張單曲專輯收錄,一曲成名的〈恰似你的溫柔〉。

蔡琴唱老歌是好到沒話說,我都是見一張買一張,但為何我會更喜歡她唱的創作?這純粹是因為創意,常常會有意外的驚喜和火花,比如〈時間的河〉這首歌,但她在唱“時間的河啊,慢慢地流,時間的河啊,慢慢地流”時,背後那把激昂的男聲,不斷重復的唱,把“時間的河,慢慢地流”的意境表達得再也貼切不過。

這首歌不是很多蔡琴迷留意到的,但所有喜歡蔡琴的人,絕對不應錯這首蘇來作曲、謝明訓填詞的〈時間的河〉。(男聲是歌聲很好但卻不怎麼出名,曾參與唱〈明天會更好〉的廖小維。)

不要只喜歡唱老歌的蔡琴,把心裡的障礙拆掉,會得發現,唱全新創作歌曲的蔡琴,更能表達她自己,謹把《機遇》原聲帶內的文案獻給所有愛蔡琴的歌迷:“當你拆卸聽覺所有的隔音牆,你會發現音樂其實是自由來去時空的風。”,聽蔡琴的歌就應該是這個樣子。

(注:《銀色月光下》是蔡琴的第42張專輯)

05/05/2005

Saturday, April 30, 2005

寧靜的慵懶片刻,像微風輕拂樹葉的慢動作




這是一張純粹慵懶的專輯,聽得全身懶洋洋的,什麼事也不想做,什麼事也不用想,純粹的躺著,最好是躺在海邊樹下,放鬆自己的身心。

這張專輯的特別之處,在於雙CD(你或許會問,這有什麼了不起?)——同曲中英文不同版本的雙CD,中文專輯叫《純粹?慵懶》,英文版則叫做《Pure Comfort》。

《Pure Comfort》和《純粹?慵懶》是一體兩面,不會給人英語歌是硬硬翻唱的感覺,兩張專輯同樣拿得出台面,放在中文和英文歌壇,一點都不遜色。

這就是為何台灣的唱片公司會在日本和海外市場發行《Pure Comfort》英語專輯。況且,英語專輯當中,除其中一首歌是將蕭邦的曲填上詞外,其他歌的詞都是歌手所寫,中文專輯則交由陳克華(我所喜歡的詩人)、徐世珍和張維中三人負責所有歌詞。

這位才華型的女歌手就叫做彭靖惠,有個特別的梵文名:Jyotsn'a,月光的意思,(但我可不大會念得出來)。說起她的來頭,不得不從她於1992年贏得北一女中民歌比賽獨唱第一名說起,翌年贏得台大全校民謠比賽獨唱第二名及重唱第一名,1994年獲得吉普賽民歌比賽第三名,並開始組樂團表演,1998年更贏得MTV新聲卡位戰第二名,1998年則奪得鄧麗君文教基金會“星願”創作暨演唱大賽第一名,直到2000年滾石幫她出唱片。

她是滾石唱片當年重組整合後所重金打造的第一位新人歌手,滾石當時甚至花費150萬元新台幣鉅資為她拍攝首張專輯《解套》中同名歌曲的音樂錄影帶。

隔年,她推出第二張專輯《貓小姐》。蟄伏四年後,她在豐華唱片旗下,以詞曲、製作人身分親身打造了這張《純粹?慵懶》,讓整張專輯擁有她自己的想法、個性和概念,讓人感受她對生命、生活、身為女人的敏感和成熟。

這幾年沒有幾張專輯可以像《純粹?慵懶》這麼讓我愛不擇手,越聽越愛,越愛越愛。台灣的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本月選出“2004年度10大優良專輯”並頒獎,這張《純粹?慵懶》就是得獎作品之一,顯示其高水平。(另外9張分別為周杰倫《七里香》、F.I.R.首張同名專輯、孫燕姿《Stefanie》、五月天《神的孩子都在跳舞》、陳珊妮《後來我們都哭了》,旺福的《旺福》、姜昕的《純粹》、自然捲的《C'est La Vie》以及拜金小姐的《拜金小姐》。)

喜歡民謠搖滾、世界音樂和爵士樂的彭靖惠,喜歡的歌手有Tori Amos、Lisa Loeb、Alanis Morissette、Paula Cole 、Ella Fitzgerald和其他,本身的唱腔受到她喜愛的爵士影響而略帶爵士和慵懶曲風。

這就是為何聽她歌的人,會不由自主的產生共鳴,因為所有旋律中,爵士是最能激發原始欲望的音樂,力量足以久久迴盪在心房。

她的歌,她的音樂,讓人在喧鬧的塵世間,找到寧靜的慵懶片刻,像微風輕拂樹葉的慢動作,還有一種只有聽者和唱者之間,產生共鳴後才能感覺到的親密。

《乾杯》:彭靖惠


29/04/2005

Saturday, April 23, 2005

就這樣過了一個美麗的午後 -- 阿潘的聲音


情感到底是什麼顏色?藍?白?紅?這個問題當然不會有絕對的答案。

許多時候,情感是這麼輕這麼細,如幻覺般的不存在,就像是記憶中的雨。

以前以為只有重才能讓人無法承受,後來發現,輕有時反而比重,更教人沒有辦法承受。就像當年初讀鍾曉陽的《哀歌》,滿心盡是宇宙洪荒般的悲涼,禁不住的眼淚就掉了下來,感嘆有時候我們用情這麼深,換來的常常是無言以對的結局。

當時經常浮現腦海的其中一幕是: “假如我沒有了你的消息,我便獨自駕舟,飄揚出海,到天涯海角去尋你。這就是我們之間末日的盟約。”另一段更讓我動容:“我在你父母的墳前靜立,何妨就是一棵轉世托生的大樹,生長於天地之間,讓你臨終來我樹下棲息。我吸取由你的屍骨所化成的養料,越長越高。你在我體內流動,我因為你,把枝葉伸向天空。我們所看到的世界,沒有言語可以形容。”

年紀漸長,如今再讀此書,沒有變化的是同樣的感動,但已沒有太大的悲情,多了一些從容和淡然,就像《拍拍屁股去戀愛》中的潘越雲,沒有任何多餘的電子音樂、沒有悲傷式的吶喊,有的只是阿潘純真纏綿動人的聲音,“情”字經常讓我把鍾曉陽和潘越雲這兩人聯想起來,一個用文字,一個用聲音,說的都是有關於“情和愛”的故事。

對於潘越雲,逾20年來一直無法忘情,聽她的歌早已是生命中難以割捨的一部分,只要一聽到阿潘的歌,不由自主的就會立即沉溺於她的歌聲世界,久久無法自拔。

《拍拍屁股去戀愛》是我擁有阿潘的最新一張專輯,但也是1999年的事了,過在新世紀所推出的三張個人專輯(2001年的《女人別哭》、2003年杪《舊情人》及 2004年杪《情歌》),我都沒有,若說是她的超級歌迷,恐怕鮮有人會相信。

但這是真的,沒有是因為都買不到,去台北找時找不到,本地更是難找,後來朋友說給我送來了《舊情人》,就是不知道他到底是交到公司哪位同事手上,始終沒有收到。不是沒有遺憾的,只是我們生存在世上,喜憂參半,生命中原本就充滿無窮盡的遺憾,終究必須想開,想開了倒不會太難過,反正以後有機會,還是會收集齊全。

樹影斑駁,陽光穿過樹葉,灑了滿地金黃;天氣是這麼的好,涼風習習,聽潘越雲恰好。走路、咳嗽、眨眼,灑了滿地的花瓣、狗尾草的溫柔、阿潘越雲的歌。就這樣過了一個美麗的午後。

22/04/2005

Friday, April 15, 2005

《百代百年一百首》惹的禍


那天逛唱片行看到一張專輯,正確的名稱記不起來,依稀是叫“經典老歌精選”之類,看看選曲,竟然概括90年代,教人心驚膽跳。

是否很可怕,若90年代的歌都稱老歌,周璇那個三四十年代,大上海時期的老歌及較後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時代曲,該如何形容?尤其是我們這些聽老歌的人,會否被稱為“木乃伊”。

但仔細一想,不論30年代或是90年代,反正都已是上個世紀,廣義而言,其實也都沒差。突然感觸良多,純粹是這套《百代百年一百首》惹的禍。

專輯名稱叫《百代百年一百首》,選了當代100首大多數都耳熟能詳的老歌, 但雖說是百年,收錄的百首歌曲,實際上時間並沒有跨越100年,大概只是50年左右。

喜歡老歌,或是有心想入門聽老歌的人,絕對不容錯過這套5張CD的選輯。因為這簡直是本有關老歌的小型百科全書,整整一百首的老歌,加上每首歌都有歌手介紹,注明歌曲出處(如某部電影主題曲或插曲),作曲作詞人及當年的專輯編號,還有珍貴的舊照片和歌手的簡介資料。

舉例說,它收錄葛蘭的〈我要飛上青天〉,注明是電影《空中小姐》插曲,當年的唱片編號是36183A(HKB125802018),介紹資料如下:1934—歌舞片女王,綽號“曼波女郎”。本名張玉芳,浙江人。1952年從影開始至1964年息影,共拍了35部戲。為百代公司所灌錄的歌曲〈我愛恰恰〉、〈我要你的愛〉、〈說不出的快活〉及〈卡門〉都是家喻戶曉。

況且,這套專輯每名歌手只收錄一首歌,也就是說,收集了約百名歌手的資料,你說寶不寶貴?

當然,遺憾也就在此,每首歌都不是歌手的最經典歌曲,而只是當年的副歌。

不過,其實並沒有太大的關係,大部分心中的經典早已擁有,像我鍾愛異常的葛蘭,早就擁有多張個人精選輯,《百代百年一百首》沒有收錄關係不大;最重要的是這套專輯讓我認識許多我比較陌生的當代女歌手,如唱〈春天里〉的趙丹、〈王昭君〉的梁萍、〈良夜不能留〉的佩妮、在馬來西亞長大的華怡保,還有更多更多。

熟悉的歌手包括周璇、鄧麗君,葉麗儀、羅文、白光、張露、吳鶯音,而當中令我意外的是蕭芳芳唱的〈媽媽好〉(電影《苦兒流浪記》插曲),原來已是1958年的作品,這首歌幾乎老少都懂得唱,就是“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那首。

14/04/05

Thursday, April 07, 2005

聽陳淑樺,永遠那麼快樂和堅強

愛歌的人,最興奮的莫過於找了多年的專輯終於找到,那種雀躍的心情,非同道中人無法感同身受;尤其當年許多專輯並沒有推出CD版本,卡帶早就壞不成聲,找到新推出的CD復刻版,簡直就會立即跳起來歡呼。

所以前幾年在淘兒音樂看到百代推出一系列陳淑樺的復刻CD,簡直驚喜若狂。聽復刻版和精選集完全不一樣,復刻版原汗原味,整張風格一致,而且早已習慣歌曲排列的秩序和聽歌的舊日時空,精選集則會在多年的時空穿梭,歌曲風格變動很大,聽歌情緒的培養較易受干擾。

1998年的《失樂園》至今7年,陳淑樺可說音訊全無,想念得很,所以去年初滾石推出這張《給淑樺的一封信》精選集,儘管里頭的歌曲早都擁有CD版本,還是毫不猶豫買下。

這張滾石唱片特別籌劃的精選集,選了陳淑樺1988年《女人心》專輯開始至1998《失樂園》十年來多張專輯的經典情歌,從〈那一夜你喝了酒〉、〈明天,還愛我嗎〉到〈夢醒時分〉,從〈滾滾紅塵〉到〈一生守候〉,從〈愛的進行式〉到〈失樂園〉,首首都曾是開創流行的經典,首首都仍是如此扣人心弦的動聽。

陳淑樺巔峰時期的作品,幾乎都收錄在這張精選集;這些歌曲,不只見證了我的成長道路,也見證了陳淑樺的音樂之路。

聽陳淑樺,年代久遠到追聽劉文正的那個時候,〈海洋之歌〉和〈浪跡跡天涯〉紅遍大馬,由於那時電視每周只有一兩次的中文節目,陳淑樺、劉文正、費玉清和其他等歌手出現的台灣綜藝節目,都是租錄影帶追看的。

陳的轉型始於《等待風起》這張紐大可製作的專輯,標榜獨立自主女性主義的〈像我這樣的單身女子〉就收錄在這張專輯之中,接下來的李宗盛製作的《女人心》更上一層樓,讓陳的都會女子形象更為鮮明,無人能出其右,《跟你說,聽你說》則把她推向歌唱事業的巔峰。

其實,像她這樣的好歌之人,沒有唱歌簡直是音樂界和歌迷的損失,也是愛她之人的心頭憾事,就像滾石同事、小蟲、周華健、陶吉吉和其他人寫給她的信,不論是明示暗示,不約而同只是希望她能重開金口,讓大家重新感覺幸福。

我們都明瞭陳淑樺不敢灌錄新專輯的壓力,因為當年的《跟你說,聽你說》專輯創下超過100萬張銷售量的紀錄至今無人能破,但如今時代畢竟不同,如果新專輯無法創佳績,要求完美的她要如何是好……

不過,身為歌迷的我們,只想要她知道,其實是沒有關係的,我們只要聽她唱歌,就像《給淑樺的一封信》的問候手札中阿昇所寫 :“你已經很完美了。給人家看一下你小小的缺陷嘛?好不好?那樣就一百分了。”

聽陳淑樺的歌,永遠是那麼快樂和堅強;況且,有些事情再苦,也是甜蜜的。

《日安憂鬱》:陳淑樺




06/04/2005

Wednesday, March 30, 2005

上海絕世紅伶



這幾天發惡寒,雖然體溫直飆攝氏40度,但還是冷得發抖,穿上的4件衣服幾乎沒有任何作用。

還有咽喉痛到吞口水都痛之外,還頭痛欲裂,吃了藥一樣會痛得想要撞牆,覺得整顆頭隨時都可能四分五裂成為碎片。

因為全身乏力,一個人開著車去看醫生的路途,不知有多怕一個不留神就出意外,唯一能讓我提提神的,除了喉糖,就是《上海絕世紅伶》(Shanghai Lounge Divas)這張舊曲重新混音的專輯。
這張專輯號稱“三十年代原聲,新生世代混音”(Original 1930’s Sessions Remixed For Today)的雙CD專輯,對象擺明是西方人或是愛聽中文經典老歌卻不懂中文的人士,封面設計把中文字弄得小小的在右上角和左下角,里頭歌詞冊子,除了歌名和歌手還有中文字外,其他一律是英文,甚至還包括歌詞的英譯,可惜沒有附上中文對照。

其實,文案第一面開宗明義就直指這張混音CD的對象是年輕一代及“國際”聽眾。不過,對我這種聽老歌的人來說,還是不容錯過,聽聽新瓶裝舊酒到底能玩出什麼花樣?

不過,說是重新混音,也只是其中一張收錄12首歌的CD,另一張CD收錄混音版的原曲,更可聽得過癮,無他,因為收錄另外12首歌,雖然多首歌和歌手不是很著名,比如路明的〈天堂春夢〉、曼萍的(愛的流連)和谷鶯的(霓裳恨)、但勝在原汗原味,至少有機會接觸到這些較冷門的歌曲。

所以如果說混音版的歌曲讓我提神,這些就是要那個大時代的編曲才能聽出味道的原曲就稍為能讓我暫時忘記頭痛,雖然只是那麼短短數分鐘。

只是覺得製作人的認真程度不夠,雖然文案有說明選曲從30至50年代,但既然專輯名稱叫做《上海絕世紅伶——三十年代原聲,新生世代混音》豈非有欺人之嫌。

只是誰管它,反正聽的人志不在此,各別的聽歌人士會得找回自己喜歡的歌手的歌來說,這張專輯就當做錦上添花好了,實在也不差這一張,況且兩張CD算一張的錢,算一算還是值得。

《秋夜》


《秋夜》原版:白光
29/03/2005

Wednesday, March 23, 2005

我們逝去的青春和愛—魔鬼A春天


如果生命可以重來,我們逝去的青春和愛,是否還會一樣?生命是否就不會再有缺憾?

不過,生命畢竟無法重來,我們都只能活一次,許多時候的後悔和遺憾,只能留在內心的最深處。

這些事偶爾會因為某些特別因素而倒帶般的一幕幕掠過眼前,好比聽歌、看戲、讀書、一幅畫甚至和朋友聊天之際,內心就無緣無故的牽動起來,心神頓時進入另一個空間;有些事卻塵封已久,沒有到達最痛或是絕望的時候,絕對不會浮現眼前,可能是因為多年前強逼自己忘記,從此局部失憶。

幸好我們有歌,有歌,就仿佛能通過時光大神和命運之河,穿梭我們生命中的過去和未來。

這就是為何許多歌手在我們的生命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聽他們的歌能夠成為生活中,戒不掉的習慣。

陳昇肯定就是這一類的歌手。聽著陳昇這張號稱連續10年上山下海與跨年演唱LIVE新歌+民選的《魔鬼A春天》,思緒時而混亂,時而百感交集,一顆心總不能好好的安靜下來,翻著冊子,看著陳升的舊照,稚气的、滄桑的、平凡的、真情流露的、熱情奔放的、正經的、成熟的、得意的、率性的,每一面都是真實的陳昇,也都是真實的我們。

從1988年開始聽陳昇的《擁擠的樂園》,就不能自拔的沉溺於陳昇的音樂世界,哪管他這張專輯唱得走音、他編曲簡陋,錄音也馬馬虎虎,咬字偶而不清,就是喜歡他,如此的原始和粗糙,如此的令人動容。

“一輩子能夠遭遇多少個春天/多情的人他們怎會了解一生愛過就一回,…… say goodbye to the crowded paradise。”近二十年後的今日聽來,當然的激情依舊存在。

《魔鬼A春天》中的新歌《真愛的感覺》讓我幾乎立即手舞足蹈起來,過後就深陷入往昔……因為《魔鬼A春天》,我搬出了12張陳昇的個人專輯,5張新寶島康樂隊、1張老寶島康樂隊、兩張精選集、還有他和李正帆合作的電影《無言的山丘》原聲帶《糾纏》、多人合輯《美麗新樂園》及他首次為文字書量身創作的《布魯塞爾的浮木之音樂故事》,準備花上一段時間,一一重溫舊夢。

你知道嗎?我常常在聽陳昇的歌之際,就想起聶魯達這位拉丁美洲詩人,他的詩集《二十首情待與絕望的歌》,只不過是因為覺得陳昇是個充滿詩人特質的創作歌手,那麼的隨興、豁達、樂觀、悲觀、憤怒、嘮叨、熱情…… ,尤其是唱起情歌來,常常是那麼的沉重,甚至有時沉重得生命無法承受。

這本詩集中,有句是這樣的:“我不再愛她,這是確定的,但也許我愛她。愛情太短,而遺忘太長。”,還有一句“有時我在清晨甦醒,我的靈魂甚至還是濕的。遠遠的,海洋鳴響並發出回聲。這是一個港口。我在這里愛你。”,配合陳昇的音樂,陳昇的歌,竟然是如此的貼切。

聶魯達在自傳中如此回憶:“這是一本悲痛的詩,充滿我年輕時最折磨人的激情,以及我南方家鄉迷人的景致。我愛這本書,因為即使它充滿如此多的憂愁,生命的喜悅卻又如此活生生地表現其中。”

陳昇的歌,常常也如是。期待他今年即將推出的新專輯。



《別讓我哭》:陳昇

22/3/2005

Wednesday, March 16, 2005

齊豫的音樂奇遇世界


這張專輯附送的冊子中,收錄李明芳介紹齊豫的文章《齊豫的音樂奇遇》,最後兩句“記著‘聽齊豫是一輩子的事’,只要有齊豫就一直會有許多美好的感動。

你呢,還常常會感動嗎?還常常聽齊豫嗎?”答案當然是“是”,聽齊豫超過二十年了,至今還是常常在聽,常常在唱,也常常會因為生活一些小小事物而感動,比如聽到一首好歌,比如讀到精彩的文字……。

中文歌壇上,齊豫是少數歌曲充滿詩意,給人無限想象空間,聲音不食人間煙火的女歌手,你聽她唱:“月季花,慢慢爬牆,青苔也比它快了。……”,或是“我們底戀啊/像雨絲/在星斗與星斗間的路上……/曾濯足於無水的小溪/那是擠滿著蓮葉燈的河床啊/是有牽牛和鵲橋的故事/遺落在那裡的……”,還有“所有等待,只為金線菊/微笑著在寒夜裡徐徐綻放/像林中的落葉輕輕,飄下那種招呼,美如水聲……”,淺唱低吟,瞬間就足以把驚濤駭浪的心情,燙平成為宛如明鏡的湖面。

這些詩的世界,是齊豫引導我進入的,沒有齊豫,當年身處小鎮的我,根本無從接觸現代詩的世界,是她讓我知道羅門,鄭愁予、余光中、向陽、羅智成、林綠、蓉子,還有其他人的名字。

所以聽著這張2003年面市,記錄齊豫2002年在香港演唱會實況的雙CD《齊豫》,心情難免起起伏伏,最終逐漸沉澱為一則則無法言明的心事,尤其是讀著齊豫針對每首歌寫下關於她的想法和心情的文字之際,因為這些歌曲不只記錄齊豫出道以來的點點滴滴,其實也留下我成長的痕跡,讀著、聽著,心情經常會有無以名狀的感動和感觸。

就像齊豫在專輯里的《跋》所言:“這就是人生!我們是琴上比鄰而立的弦,永遠平行沒有交點的存在,只須一指撥弄就間距盡失,全然擁抱……就在這個以我為名,滿是恩寵與魔法的夜里。”,她的歌聲就充滿不可思議的魔法,每一首歌都能讓人隨時進入另一個世界,甚至游走於多個世界之間。當我聽著齊豫唱的〈最愛〉,這種感覺特別明顯,從來沒有想過她在這麼多年以後,會選唱這首當年我們一班朋友都喜歡異常的歌曲。

這首歌當年潘越雲和張艾嘉先後唱過,聽著聽著,不知不覺的就會穿梭於阿潘的深情、張艾嘉的淡然,以及齊豫的不經意之間,多少的回憶,一幕幕掠過眼前。情真意切,如果讀過鐘曉陽的《最愛》,你就會明白這首歌詞的真正意義,從開始的“紅顏若是只為一段情/就讓一生只為這段情/一生只愛一個人,一世只懷一種愁/纖纖小手讓你握著,把他握成你的袖……”到最後的“以前忘了告訴你,最愛的是你/現在想起來/最愛的是你/紅顏難免多情……”

除卻記憶,我們就什麼都不是。

15/03/2005

Wednesday, February 23, 2005

滾滾而來的沙塵 — 羅大佑的美麗島




我感到空氣中有一股暗示的感覺,凝重、穩定,而且慢慢襲來。

這是《昨日遺書》的第一句,也是我多年來,聆聽他的音樂時,經常浮現的感覺,沒有理由,完全莫名的感覺,突然宛如夾著強風滾滾而來的沙塵,一下子就淹到胸口,一下子就消失無蹤。

說的當然不是別人,正是羅大佑。闊別多年,《美麗島》一聽,就聽出是羅大佑的作品,只此一家,雖無分號,旗幟分明;1996年的《寶島鹹酸甜》台語專輯後,再也沒有新作品的誕生,《美麗島》正好足以解渴解饑。

初聽這張專輯,雖沒有太大的心情起伏,往事終究難免時有時無的一幕幕掠過心頭,畢竟這20多年來的人生道路上,還真是缺不了他的歌。

距離1994年推出的《戀曲2000》剛好11年,《美麗島》的面市,就是羅大佑獻給聽他的歌成長的歌迷,最好的禮物。

如今聽《美麗島》,十餘年的歲月仿佛一跨而過,中間的光陰平白消失無蹤,兩張華語專輯相隔11年,仿佛都發生在昨日,只是今日的我們,愈加會珍惜一切,像羅大佑在〈伴侶〉中輕輕地唱:“再一次日出太陽升起,再一次重逢問候之餘,每一個握手都不再猶豫,每一個生命將被珍惜,如今的歲月將被記取,守望堅持與患難的伴侶,守望不知名患難的伴侶。”

整張專輯雖說沒有大驚喜,但喜見他仍然敏銳如昔,不論對政治、人生、愛情、社會和其他,歌詞句句見血見肉,那個深具批判性的羅大佑,多年後又回來了。

只是,告別一個年代,再告別一個時代,從最初的〈戀曲1980〉到〈戀曲1990〉,再到〈戀曲2000〉,如今他吟唱〈往事2000〉,見證他的心歷路程,也見證我們進入不同的人生階段,心境的變化。

我在1995年以《戀曲2000》的宣傳語“六年一闕戀曲”寫了一些聽後的感想,將近10年後的今日,再聽《美麗島》,心中百感交集,胸口的呼吸,像個浮在海浪上起起伏伏的瓶子,昔日年少輕狂的我,如今安在?

沒有歌,沒有音樂,當然我們還是活著,只是日後回顧某年某月某日某時之際,欠缺了背景音樂,總是沒有那麼精采和深刻。因為有歌和音樂,我們的生命才會變得更飽滿,更具能量。

22/02/2005

Search This Blog

Follo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