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12, 2006

三人行必有我師 -- 生命的印記

鮮少有比接到好朋友來電的時候,更教人打從心底快活起來,那種貼近“天涯若比鄰”的感覺,聲音似近還遠,快樂慢慢滋長,最終化為最燦爛的太陽花,在記憶的海洋中盛開。

聽回老歌,就會有類似這種的感覺,久別重逢,似陌生但其實非常熟悉,有時甚至會突然擁有重返初聽的感覺,唯一提醒自己的是,面前已經泛黃的歌詞冊子,每個黃色的斑點,都是歲月刻下的痕跡,看了讓人覺得驚心動魄,每個斑點彷彿都在告訴我們過去一個又一個的故事,關於朋友、關於初戀、關於青春。

這是因為最近接了多倫多老友的電話,特地就找出這張《3人展》聽,把塵封的箱子打開,翻出往日的記憶拿出來曬一曬,無限感觸。

這張《3人展》是滾石成立後推出的第一張專輯,時為1981年3月1日。當年段鍾潭與段鍾沂決定用工餘時間辦《滾石雜誌》,寫寫他們對音樂的感想和評論,最終覺得不如創造有別於當時流行音樂的專輯,因此就有了這張吳楚楚、潘越雲和李麗芬的《3人展》。

吳楚楚過後好像再也沒有錄過唱片,當年和滾石分庭抗禮的飛碟唱片就是他後來成立的,而李麗芬和潘越雲較後單飛的首張專輯《梳子和刮鬍刀》和《再見別離》也成台灣歌壇的經典之作。
其實,聽回《3人展》,其中的感覺很難形容,有點像初戀,青澀、單純、熱情,簡直是愛無反顧,投下去就沒有回頭路般的壯烈,但卻讓我們在人生道路上有著最美麗的回憶。

最近新認識一個朋友,剛剛失戀,滿心的悲傷,覺得為何自己投入了這麼多,對方什麼也沒有交待就斷絕音訊,但他到底年輕,失戀畢竟是必經之路,就像邰肇玫在唱:“愛情的結束,意味著傷痛的開始,我深愛的你已不再……”,揮之不去的憂傷縈繞心頭。

我很想告訴他,聽聽歌,哭一哭,使勁使勁地哭泣,一次過用完所有眼淚,或許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突然不會再傷心了,畢竟年輕,挨一挨,再傷痛的日子終究會成為過去,也會成為日後很好的回憶,而這時候陪著一起度過的歌,就是日後回憶的最好背景音樂,見證了往日美好的時光,只是我們或許會納悶,為什麼往昔那樣單純的日子不再來。

回憶總是美好的,就算再苦,經過歲月的沈澱,件件舊事都會存有幾絲甜蜜,而這一切,如果沒有做生活筆記,生命無疑會有些許缺憾,一些文字的塗塗寫寫,也算為自己的生命留下一個個印記,每篇文章的結束,就像到了費玉清《晚安曲》響起的時候,息燈後,送走匆匆的一天,讓我們互道一聲晚安,再說一聲珍重。

阿潘的最初。

《天天天藍》:阿潘

Wednesday, July 05, 2006

慢活與樂活的翁孝良與林雨


那天讀到有人以為“年輕就是本錢”,可以為一場球賽日夜顛倒,明明熊貓眼已浮現,還在猛灌咖啡,更糟糕的是為了跟時間賽跑,犧牲睡眠還不夠,連飲食也速戰速決,一次又一次欠下身體的債,身體當下雖沒吭聲,但最終以最震撼的方式──“罹癌”來教訓他,把多年來積欠身體的債一併要回,讓他明白多年來太對不起身體,也明白身體所要的其實不多,營養均衡+作息正常+活動筋骨+心情愉快+定期健檢,再加上全球最近流行的“慢活”和“慢食”,就足以讓身體快活。

這些道理其實很多人都懂,但知易行難,總會有反正還年輕的心理,不知不覺就會過度揮霍青春,透支未來的健康和歲月。

其實,放慢生活的腳步,對工作的效率和健康都有好處,正如“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慢”就是讓自己放慢腳步,嘗試活得緩慢,從緩慢中領悟正確的人生哲學,深入思考,好好生活,未來才可能活得健康,才有能力和動力達到更高層次。

不過,整個社會的節奏越來越快,生活在都市的我們變得越來越忙,不論做什麼事都要快,什麼都講究速度,就像上網的寬頻一樣,越寬速度才會更快;一切快還要更快,一切都沒有耐性,一切都在與時間賽跑,變得像西方某作家諷刺說的話:“就算即時滿足我們的需求也嫌太久了。”的時候,事情就變得很可怕了。

像我自己,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要做的事情太多,時間太少,巴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時可以當三十六小時用,偷閒能夠聽聽歌,看看書,已是莫大的人生享受;也是幸好有聽歌和看書的習慣,讓我能夠在需要的時候靜得下來,其中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這張過去二十年來對我總有鎮定和鬆弛精神的作用,讓我無論再忙都能立刻放鬆心情的專輯——林雨和翁孝良的《二重唱》。

聽著林雨和翁孝良兩人輕輕柔柔的對唱,尤其是聽《愛情酒》和《輕柔的和音》,再緊繃的心情都會鬆弛下來,彷彿在提醒我要放慢生活的步調,提醒我恢復時間原本該有的長度和生活的本質。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翁孝良是何許人,有怎麼大的魔力。他其實是台灣大名頂頂的音樂人,經典作品包括他作曲和編曲的張雨生成名曲《我的未來不是夢》、齊豫《迷》和《夢田》、蘇芮《奉獻》及其他等;他同時也是發現和培養張雨生、東方快車、徐懷鈺和陶晶瑩等人的音樂伯樂,製作過的專輯包括張雨生《天天想你》和《想念我》等。

這張絕對可以讓我活得緩慢的專輯,在全球流行慢活,樂活的今日,提醒我,今日如何對待自己、他人和週遭環境,最終就會變成我們自己的命運。

Search This Blog

Follo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