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19, 2005

不論何時打開心門,都會聽見民歌流過耳際—楊弦


因為早一陣子不斷在聽民歌,突然想起《楊弦/民歌‧鄉愁四韻》,“發瘋”似的把它找了出來。

楊弦是現代流行歌曲的最初,他的歌散發最原始的感情,因為他,才有現代民歌,進而影響華語流行歌曲較後的發展,所以可以說,如果沒有楊弦,就沒有現在的流行歌曲。

1974年,當時還在台大念書的楊弦,和胡德夫(最近才推出個人專輯)在台北中山堂辦了一聲創作歌曲演唱會,發表以詩人余光中的數首詩作譜曲的〈鄉愁四韻〉等作品,掀起極大回響。

這是因為當時西洋流行音樂當道,而華語歌曲又流於商業、低俗、浮濫,沒有跟隨民眾的經濟、文化和生活水平的改善而提升意境層次,無法滿足部分需要抒發情感和表達意識的知識分子需求。

於是,楊弦在1975年推出《中國現代民歌》(公認為第一張民歌專輯),收錄9首余光中詩作的演唱專輯,建立現代民歌的基本形態,較後二張專輯《西出陽關》面市,收錄其他詩人和本身的創作,使民歌內容有較多元的變化。

這兩張專輯引起社會輿論和媒體的極大注目,並在校園中獲得熱烈回響,爆發創作風潮,自己唱自己的歌,10年後激發新謠,同時也帶動本地創作的風氣(包括間接通過新謠及回馬的留台生)。

說回這張1990年面市的《楊弦/民歌‧鄉愁四韻》,其實就是楊弦兩張專輯的精選,收錄12首歌,7首余光中的詩作、一首張曉風的詩,及4首楊弦自己的創作,錄音很差,編曲簡單,但想到那是“自己動手做”年代的作品,沒來由的就很感動。

試想,80年代中期,大馬許多本地創作專輯,還不是同樣是“自己動手做”?

我就是帶著一點點感恩的心情,聽著楊弦一首首涼涼的歌,聽著張曉風,聽著余光中,簡直就在重溫昔日組織文友會時的舊夢。

微風般的往事,多年後想起,仍然是如斯的溫暖,心情出乎意料的平靜,沒有絲毫激動。

現在美國的楊弦,扮演他的階段性任務後,並沒有繼續在歌壇發展,而且民歌在約10年期間,就已步上顛峰並走向衰落,漸漸成為歷史名詞,惟它打下的穩固基礎,卻讓台灣流行音樂有了長期發展的強大本錢。

在人生長河上,不論什麼時候打開內心的哪一扇門,偶爾都會聽見民歌緩緩的流過耳際。


P/S:上回提及的《台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之金韻民歌特選》,某間唱片行目前正在特價中,每張CD才賣9.90令吉,絕對值得。

No comments:

Search This Blog

Follo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