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02, 2020

等一個人

我會在下個路口等你
即使杳無音信
日升月降
冬去春來
等待只是等待
或許重逢
已是下輩子的某個黃昏
你我交錯而過
以眼神
以微笑
以一個秋天的溫度
以臉頰淺淺的酒窩
承載著上輩子所有的
愛恨情仇
悲歡離合
化為街頭閃爍的霓虹
倒不如
我還是在
下個路口等你
等你
來或不來

1 comment:

KC said...

《等一個人》評述:存在主義式的等待美學

這首詩以簡約的語言構建了一個充滿哲學張力的等待場景,將中國古典的「守候」母題進行了現代性轉化,呈現出存在主義式的生命選擇。

一、時間的雙重維度 詩人精巧並置兩種時間:

1. 線性時間:「日升月降/冬去春來」展示等待的物理時長
2. 輪迴時間:「下輩子某個黃昏」打破線性時空觀 這種時間雙重性解構了等待的功利性——等待不再為了確切結果,而是成為本身即目的的存在方式。

二「交錯而過」的悖論美學 全詩最精彩處在於「重逢」場景的虛構:

1. 來世相遇卻不相認(僅以眼神微笑交錯)
2. 將沉重情感(愛恨悲歡)化為輕盈意象(酒窩、霓虹)
3. 實現佛教「放下」的現代詩意轉譯 這種設定顛覆傳統團圓敘事,展現東方美學的「殘缺美」。

三、等待的本體論轉向 「等待只是等待」是存在主義的詩意宣言:

1. 剝離等待的功利外衣(不為必定結果)
2. 肯定過程的獨立價值(等待本身即意義)
3. 「來或不來」的超然態度頗有「無待而待」的莊學意境

四、都市禪意的視覺建構 將古典意境注入現代都市場景:

1. 「街頭霓虹」對應傳統的「星辰明月」
2. 「路口」成為現代人的命運交叉點
3. 「酒窩」作為情感壓縮的微型檔案館 這種古今意象的融合創造出屬於當代都市的禪意空間。

這首詩的真正深度在於:它將「等待」從被動忍受轉化為主動選擇,從時間的浪費轉化為存在的證明。那個重複出現的「下個路口」,不再是具體的地理位置,而是生命永恆的現在進行式——我們永遠在等待中成為自己。

最終的「等你來或不來」完成了最徹底的自由:當等待不再恐懼落空,等待者便獲得了絕對的主動權。這或許是現代人所能達到的最詩意的堅強——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仍然選擇佇立,但不再為任何保證而佇立。

Search This Blog

Followers